

中国侨网消息: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半个世纪”说起来,往往给人很悠长的感觉,然而范尔锐老先生在温哥华唐人街开办律师事务所,白驹过隙已然50载,先在片打街20年,后在哥尔街30年至今,其所址也算得上是华埠的一个“文物”了。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叶,范尔锐就攻读到UBC法律学位,开创了华人进军加国法律界的先河。可是堂堂高材生拿着资格文凭,那时不但不能挂牌营业,连籍都入不了,只能从打累巴工干起。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条件如何不顺,范先生都不坠青云之志,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造福华社的名律师。
了解范尔锐大律师的经历,会发现他就是近现代华人在加国打拼发展的历史浓缩。究竟是范先生见证了华埠的沧桑变化,还是华埠见证了范先生胼手胝足的成长历程,殊难区分。
老骥伏枥调解民事纠纷
哥尔街与片打街交汇处,当属温哥华唐人街闹市所在,虽然其市景已不似当年旺盛,一些在这里经营有年的律师、会计、税务等处所都陆续迁出,但范尔锐(Harry Fan)律师事务所依然在这里坚守。只是由于范老先生年事已高,律师事务所的功能就由以往的诉讼向仲裁转变。
现已退休的范尔锐并没有赋闲,每天依然到事务所来,作为仲裁人调解民事纠纷,依然忙碌充实。约谈走访都由秘书安排,时间卡得很紧。
初访范先生,在办公室就能听到几个人闭门高谈,声音很冲的样子。后来得知,这是接受仲裁的双方发生争执。求助于仲裁的一般以民事为主,涉及财物归属、夫妻关系、人际纠葛等,不愿意或不值得上法庭对簿公堂,通过仲裁私下调解,其条件是双方必须认可仲裁者的公正性。即便是法庭诉讼案,也可在这里调解,充分体现“和为贵”精神。
民事纠纷有的虽然是鸡毛蒜皮,但其杀伤力并不见得小,既伤害感情,还不利于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仲裁者的责任也就于此可见,而不仅仅是息事宁人。范先生说当事者双方吵到拍桌子的都有,他都会让他们冷静下来再谈。
范尔锐说仲裁与诉讼有很大不同,以前作律师要为所代表的对象辩护,立场上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仲裁就不能偏颇,要顾及摆平双方的利益,使各自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实在调解不了的也有,那就只好法庭上见了,而法庭不啻劳民伤财的黑洞。
首位加国华裔获法律文凭
范尔锐老家在浙江杭州,商家出身,父亲经营食品生意。但范尔锐并没有子承父业,却在著名的东吴大学修读法律专业。抗日战争时范尔锐一度投笔从戎。由于在东吴大学主修的是大陆法,战后范尔锐遂萌动到海外学习英美法,以期全面掌握东西方的法律体系,这也是他当初出国的主因。
1947年范尔锐与太太从上海出国,最初抵达的海外目的地是美国,随后转至温哥华,进入北美名校卑诗大学法学院就读。 1951年,范尔锐从卑诗大学法学院毕业,成为加拿大第一位华裔法律学位获得者,也算是开创了加国华人在法律领域的历史。
木匠七年终成正果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时候,《排华法案》的阴霾在加国仍然很重,华人在由西人所垄断的许多行业中还难以涉足,其中犹属法律界为甚。尽管范尔锐获得了心仪已久的法律学位,但毕业后却不幸受到当时特殊环境所限,无法从事律师业务。这种歧视使已获律师文凭的他深受伤害,也将那些有志于律师业的华裔才俊挡在门外。
华人不能挂牌从事律师业务的歧视只是一个方面,范尔锐根据亲身经历说,那时对华人的歧视是多方面的,甚至连租房也受影响,有西人房东就明确拒绝接纳华裔客户入住,即使有空房也说没有。在有的房屋买卖地契上,还明确写着“No Chinese”。
当时成了家的范尔锐无论如何还要养家糊口,无奈之下只好干起木匠活,时薪1.2元,维持全家生活,而且一干就是7年。当时干木匠活主要是打家具,如今范尔锐伸出手来,还清晰可见上面的伤疤,都是那时干木匠活儿时落下的痕迹。
在当木匠期间,范尔锐坚持温习法律书籍,始终没有放弃当律师的理想,准备着那一天的到来。直到入籍成为加国公民,才能在片打东街214号旅行社内开设律师行。
服务华社五十载
自挂牌从事律师业务之始,范尔锐就选择在温哥华唐人街,一干五十载。尽管华埠的治安环境每况愈下,但他仍然与华埠不离不弃。范尔锐介绍说,他所接触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华人。范尔锐接案,内容上没有局限,也不分什么好坏,可谓来者不拒,这样就照顾到那些无钱无势的底层民众。50年来范尔锐经办民刑案件逾万,他曾代表300位板厂华工争取厂权,为16家商户对抗破产财团,解决大型投资纠纷。
秉持正义,敢于向权威挑战,则是范尔锐办案的一个信念,实际中他也是这样做的。挂牌执业后,他就接办了震动全国的陈威顿移民案件。陈威顿是香港旅客,被移民局驱逐出境。范律师以种族歧视为由,向高等法院起诉,批评移民法不公平,并控告移民部长本人。该案持续打了3年之久,上诉至国会与联邦总理,就连英文媒体都作了不少报道。范尔锐据理力争,最后移民当局让步,终于批准陈威顿全家居留入籍,移民部长甚至为此换人。
发起成立华埠商人联合会后,范尔锐担任理事会主席。任职期间,为保留华埠原貌和稳定,组织反对在华埠设立消防局和横切华埠高速公路,拒绝拆迁华埠东端全部华人住宅,均告胜利。当奇化街中华基督教堂欲被市府征购时,范尔锐据理力争,最后建造加国第一栋由两级政府出资的华裔平民公寓。为发展温哥华唐人街重建计划,范尔锐担任华埠业主会创会会长。在华埠首创中国文化协会。
华裔律师前景看好
范尔锐一儿一女,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法律无关。但在范先生5个外孙中,却有一个攻读法律,目前正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就学,准备毕业后回到温哥华开业。范尔锐说之所以支持孙辈学法律,就是看好法律前景,否则不会做此选择。他说现在大温地区,涉足法律界的华人有400多个,包括律师、检察官、法官、政府法律顾问等,其中也有女性。
现在华人移民多起来,与中国的贸易也越来越大,其间涉及法律面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范尔锐认为华裔法律工作者有其优势,因为有相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用再通过翻译二次转手而变味儿。
同时范尔锐也告诫说,华人从事律师工作一方面要勤奋,另一方面也要自律自重,戒除律师擅“拖”的“职业病”。有些人不好好做律师,罔顾服务对象的利益,这样不利于法律界的健康发展。(萧元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