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来西亚,提起华商张晓卿与他的常青集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具商业实力的多元化投资企业,以木材业为主业,集团业务已扩展到金融、保险、报业、矿业、电力等多个领域。他还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享誉东南亚。但,当记者用人们常说的“木材大王”、“报业大王”之词称呼他时,他却直摇头,连连摆手道:“我不是什么大王,那是外面人说的。”
谦逊、谨慎、儒雅、敏锐,文化气质浓郁,这是张晓卿给人的深刻印象。
发出华人自己的心声
1976年,41岁的张晓卿白手起家创立“常青”,当时,它仅是一家小小的木材公司。历经30多年艰辛创业,如今“常青”已迅速崛起成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跨国集团。与此同时,对文化痴迷的他还致力于对媒体的投资。
1987年,张晓卿凭借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远见,斥巨资拯救马来西亚有着悠久历史但两度停刊的华文报《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社长。在他多年的精心运作和改革下,《星洲日报》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纸。凭其独有的办报理念“正义至上、情在人间”,不仅得到读者的支持,得到华社的认同,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张晓卿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和西方媒体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中文媒体网络。他组建了星洲媒体集团。2007年,星洲媒体集团与香港明报集团、南洋报业集团宣布合并为一个世界级的中文媒体集团,为建构全球华人文化桥梁而努力。
“我们华人应该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他表示,在目前的世界舆论中,迫切需要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文媒体文化传播力量,来为东方的新兴大国铺垫一条文化的通道。
山东,我来迟了
张晓卿第一次来山东还是1985年,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对中华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他起初仅是在书本上了解到山东,当时他就对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名士荟萃的宝地发生了兴趣。踏上齐鲁大地后,他受到了山东侨务系统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他还观览了旅游名胜,名士遗址,了解了历史战役。
“我有十多年没来山东了,这次来山东参会,发现变化太大了,山东发展得如此好,我只有一个感觉,我来迟了。”张晓卿由衷感慨道。他还借机向记者询问山东有何投资项目适宜海外投资。当听说山东也有外资注入木材业时,他立即显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媒体业的素质。“他们的纸浆原料来源哪里?原木采伐?废品回收?还是靠木材运输?”一连串的发问,让记者觉得似乎角色转换了。
改革开放后,常青集团在中国国内也有很大的投资,其投资总额已达80亿港元。谈及此,张晓卿仅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在中国内地投资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发展。”
“再穷不能穷教育。”提起捐助贫困失学儿童,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星洲媒体集团设立了一个“星洲日报基金”,为马来西亚的华校及弱势群体筹款资助。对于中国内地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也十分关心。他在安徽、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领养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还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捐建大同市常青中学。他多次向中国儿童慈善基金捐资,捐助“希望工程”,因此被授予“儿童慈善家”称号。
今年四川“5.12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发动马来西亚华社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人民币。
“我每一次来中国,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包括这次来山东济南,都会被中国经济腾飞和繁荣进步而感到振奋和激动——世界看好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战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