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参加第二届中国侨商论坛的130多位侨商企业家、华商社团领袖和知名华侨华人济济一堂。他们来自28个国家与地区,却拥有着同样的炎黄面孔和中国心。北京的春意盎然呈现在了侨企代表的脸上,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在,但是中国政府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振了他们走出危机的信心。
应对政策提振侨企信心
侨商企业中很多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经营领域的,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常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企业效益下滑,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不利局面。
来自匈牙利瑞发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乾有告诉记者,企业去年的订单下降了30%~50%,利润空间缩水25%到30%,欧元的贬值也给在欧经商的华侨带来了很大冲击。让郑乾有感到幸运的是,比较起其他外国同行的茫然失措,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使得他的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优势,经营业绩也很快出现了反弹,“尤其是国家两度调高了轻工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得企业降低了出口成本,大大地鼓励了我们继续进行出口贸易的信心。”
“侨资企业背靠祖国,有着坚强的后盾,尽管外贸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我们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待开发,尤其在农村市场上,这对于侨资企业都是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原来销售到国外的产品返销国内,凭借其优良的质量,销路应该不是问题。”郑乾有说。
长期生活、工作在国外,也让郑乾有感受到祖国强大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相比较而言,中国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比欧洲要轻,中国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新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们完全有信心抵御住危机的不利影响,继续把生意越做越强。”郑乾有挥了挥紧握的拳头。
这是走出去的绝好机会
信心贵比黄金。如今在侨资企业中,“现金为王”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推崇。加拿大西尼卡那国际集团的董事长黄冬冬就不断强调这一句话,作为加拿大华侨商界代表,他的公司也主要从事海外投资、海外上市、开拓国际市场等业务。
“在我看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中‘机’的成分大于‘危’,现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加强,以前我们的业务主要是帮助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而现在的业务主流则正好倒置了过来。”黄冬冬说。
黄冬冬将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比喻成宇宙大爆炸后的混沌状态,面临重新洗牌。他认为,中国目前虽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这个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国际知名品牌和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跨国公司较少,而目前的危机正给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契机。以前中国企业想要兼并外国企业需要的资金很多,现在国外企业价值普遍缩水,而多数中国企业目前的状况良好,有能力兼并购买国外企业,这样的机会不容错失。“很多企业与其在国内市场上为了微薄的利润拼得头破血流,倒不如走出去寻找利润更大的市场。”
拨云见日 微笑向暖
房地产业也是受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来自香港的利源集团董事长严陆根告诉记者,去年他的企业销售额下降了50%,税费缩减了1亿元人民币,利润也从2007年的8000多万元,一下落到了只有2000万元。面对危机,严陆根给企业制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复苏计划,“当时乐观估计需要三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经营水平。”然而随着政府一系列应对措施的落实,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今年前三个月利源集团的销售额就接近2亿元,而整个2008年的销售额也仅仅只有5亿元。“照这个趋势下去,我们制定的三年复苏计划完全有望在半年时间里就完成,可见中国应对危机的措施还是得力且有实效的。”严陆根的脸上吐露出快意的微笑,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微笑已经在侨资企业家脸上久违了。
随着论坛的进行,侨资企业家们的交流也越发踊跃,既有与台上发表主旨演讲的官员、学者互动问答的,也有私下里交流应对危机经验的。侨资企业家达成的共识是,中国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政府适时地投放大量资金挽救经济下滑的成效,也是整个世界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有了侨商论坛这个平台,侨企可以更好地在这里与领导、专家互动交流,帮助其把握中央政策,探求危机对策,积极调整思路,寻找发展机遇,这也是对我们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切实举措。”中国侨联主席林军的发言,给了这次论坛一个清晰的定位,而在更多侨企负责人的眼里,这次春天的聚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是走出阴霾迈向新希望的信心。(廉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