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造成利用外资首次全面下降 未来三年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首选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5月份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为63.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8%,至此,中国FDI已经连续下降8个月,这也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吸收外资首次全面下降。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不仅关系到中国的财政收入,且与就业和下一步的技术进步、生产紧密相关。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该如何看待中国本轮外商投资的连续下降?就此,本报采访了部分业内专家。
危机导致外商投资下降
专家认为,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中国吸收外资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为1.66万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15%;跨国并购交易也锐减,2008年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29%。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也明显减弱。据调查,目前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的跨国公司比例从2007年的32%下降为21%,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由10%上升为16%。由于许多新投资项目被暂时搁置或取消,今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下降30%至40%。
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不少国家进一步放宽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为保住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发达国家重视实体经济回升,采取财税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资金回流,对外转移制造业进程将放缓。跨国公司为了度过危机,大幅重组其全球投资,导致国际资本将更多地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将相应减少,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制造业投资甚至会撤离,国际资本流向将发生重大变化。
中长期外资趋势向好
“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新设立外资企业、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并且各项指标的降幅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
专家认为,外商投资的发展趋势短期和长期有很大的区别,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仍会延续当前态势。
“今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要比去年下降30%至40%,而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将下降20%以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2001年IT泡沫时,全球投资下跌了50.7%,而去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跌了21%,预计2008年、2009年两年跌幅相加应该接近2001年。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对于外资仍具有很强吸引力,当前中国的外商投资下降,只是全球性外国直接投资下滑的一个反应。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机遇。据国外投资商会调查,危机前不少企业主认为越南等周边国家是更佳的投资地,因为成本低廉,但是危机发生后,很多企业因越南等地设施不完备、法律不健全,纷纷撤往中国。他判断,中国在这场危机中,吸引外商投资占全球流量的份额,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望上升。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亚洲)董事胡祖六认为,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占的比例非常小,说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挖掘的空间还很大。从长远角度,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前景。
“过去8个月的数据确实令人担心,然而仔细分析中国的投资环境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发现,对全球投资者来说,中国有很多方面的吸引力将长期存在,因此短期内,在全球资本流动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会面临一定压力。但是在中长期,中国还将是世界上最有投资潜力的国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必然很快恢复增长。”中国贸促会信息部孙俊预测,在未来的3年内,全球的跨国投资将会保持向上的走势,而在所有的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毫无疑问地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首选,吸引力排名第一。
调整政策化“危”为“机”
专家认为,尽管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中国吸收外资面临暂时的困难,但只要应对得当,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仍有可能化“危”为“机”。
“商务部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稳定外资的政策措施,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稳规模、促就业、调结构上,进一步调整政策,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和扩大吸收外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
姚坚介绍说,下一步正在协调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姚坚表示,未来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吸收外资提供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今年中部和西部吸收外资下降30%以上,比全国吸收外资水平降幅更大,为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需要外资政策在地区政策上进行调整;三是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提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服务。
也有专家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有必要调整完善外资政策。比如,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外资项目进入,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业。此外,应当优化吸收外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环保、节能等绩效硬件,促使各地引资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转变,使外资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作用。 (陶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