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海外华商造成了极大冲击——资产缩水、需求锐减,他们在牛年里迎来的是漫长的寒冬。而马来西亚的华商群体受影响大不大?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有什么秘诀吗?
从去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并没有给马来西亚华商古润金在中国投资的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带来什么影响。他说:“我们华商觉得在中国的投资很安全,我的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增加了员工。”
而另外一家华商企业——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百盛商业也表示,预期业务增长短期面临压力,但会维持原有扩展计划,每年新增4至5家店面。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倒下或退出市场。但如同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其实在汉语里头,“危机”这个词本身就是很辩证的,一方面有危险,其实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机遇。
机遇: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
马来西亚华商企业抓住的机遇,就是中国这个市场——尤其是庞大的内需市场。
正是看好中国市场,金狮集团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东、武汉、青岛、成都等地设立了数个工业园区,从事轮胎及摩托车制造、啤酒酿造、零售业及酒店连锁等产业,增长迅速。
而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继在广东中山的第一条生产线后,在扬州的第二条生产线已经投产,新的生产线的产能是旧线的三到五倍。对此古润金表示:“中国有这么多人口,我们的产品都是日常用品,每个人都要用要吃,我相信这个市场蛮大的。现在我们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还不够高,我觉得还有发展空间。”
把资金投到中国
如今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35年前,马来西亚跟中国的贸易只有几亿美元;到现在,双边贸易额已经发展到500多亿美元。在此当中,华商们功不可没。
如同双方的贸易发展一样,马来西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认识、慢慢做大的过程。
十几年前,许多大马商人对在中国投资信心不足,甚至害怕来华投资。少数想试水的华商有个普遍做法,就是打过来一两百万美元,请一个在大陆的亲友帮忙打理,结果往往由于亲友能力欠佳、传达信息周期太长等原因而错过许多机会。诸多原因导致失败后,不少人就开始埋怨中国投资环境不好。
祖籍广东中山的古润金却不这么想。15年前的一次返乡使他产生了回中国投资的念头。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但是现在他为当时的决定深感庆幸。古润金认为,每个国家的政策都有它的特殊性,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他回到中国大陆,初创期一些重要事情亲力亲为,虚心学习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得到了当地侨办的许多帮助和支持,终于有了今天的发展。
发展起来的大马华商企业对中国机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之际,陪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来访的多位华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希望把握好中国经济腾飞、和平发展的好时机。
行胜于言。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的华商纷纷压缩在其他国家的投资,转而把资金投到中国。“马来西亚的华商认为中国市场稳定,政府重视,我也觉得机不可失。”古润金说,他希望中国强大的发展能够带动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稳定也可以带给东南亚稳定。
在危机的背景下提前布局
随着金融海啸到来,许多公司都在精简生产,裁减员工,不少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此时的古润金和完美公司却反其道而行,看中了人力资源和资产价格的优势,逆势加大了在中国的产业投入。对此,古润金表示,这是他和公司深思熟虑的结果,“肯定看好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就当是在危机的环境背景下提前布局了。”因为他在乎的是“在中国实现自己事业的第二次起飞”。
北京百盛百货是金狮集团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门店,包括百盛超市在内构成了一个中型的购物中心。而位于复兴门外大街核心地段的百盛购物中心营业面积接近10万平方米,是华北地区经营业绩最好的单体店。
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百盛集团如何应对?
对此青岛百盛店长张继宁表示,百盛集团在马来西亚其实已经经历过多次的危机,从每次危机中,不断总结和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了应对下一次危机做好准备。这次也不例外。谈到百盛在中国的发展,他表示:“在这个市场当中,我们觉得有很多优质的资产和项目,值得我们去涉足,我们会做这方面的准备。”
古润金最后表示,“今年是个牛年,全世界都在看中国,而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发展好。”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