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报道,在中韩建交17年之际,韩国企业最大的话题就是中国成功的内需市场战略。为此他们积极进行活动或研讨会,但事实上没能理解中国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论多么看重中国人的当地化,但如果不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协商方法,绝对无法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即使现在也应加快专业化人员的培养。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在未来几年将实行的韩中自由贸易协定(FTA),韩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战略将会有很大不同。
在对投资中国的200家韩国企业进行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2%的企业在最近3年因没能及时雇用中国专业人才而产生了经济损失或企业经营困难。在中国由于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统一、新劳动合同法引发的劳务费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以及缩小或取消对劳动集约企业的优待政策,企业环境突变。所以很多进军山东、广东等地的韩国、香港、日本企业等无故撤资。
为什么只有韩国企业经历困难?结论是,本应预见环境变化并事先做好准备,但却因没有或担当此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而遭遇损失。
企业方面表示,汉语的人力供给虽然很多,但在商业活动现场能够流畅地说汉语的高级人才太少了。问卷调查显示,投资中国的200家企业因与中国企业商业交流不足而引发的业务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40亿韩元。
这不仅仅是因为对中国商业文化的不了解,也是因为对商业汉语没有正确的理解。
在广东省东莞遇到的某企业社长曾经反问:“从大学中文系毕业连一份汉语合同书都不会做,还有什么竞争力?”
有人做测试,当让韩国通过汉语能力考试(HSK)10级以上的进修人员,尝试让他们担任同中国企业协商的翻译时,发现在模拟协商开始30分之后,有非常多的人因实务语言的限制放弃了翻译。
现在,韩国的汉语教育应当进行转变了,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的条件也应相对转变。应脱离以生活用语为主的单纯的背诵式语言教育,重视在商业活动现场可以自如表达的口语能力以及制定文件的能力。应重新武装成为可以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学习型组织。当今,不适合学习的组织只能被淘汰。 (朴承赞(音) 龙仁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