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在刚成立的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记者与双江县勐库华侨农场管理区的考察人员不期而遇。华侨社区居委会主任张祥明对记者说:“昌宁是侨场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三个融入’进展顺利。7月8日我们社区挂牌成立没几天,现在就有单位来考察了。”
近年来,昌宁县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个融入”要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扎扎实实推进柯街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目前,人员招录、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华侨社区也正式成立,“三个融入”迈出了关键步伐。自《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昌宁县委、政府及时组建机构,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就近并入柯街镇,办成合作经济组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在柯街镇增加一名副镇长职数,设立华侨农场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华侨农场相关事务”的改革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
今年3月以来,昌宁县把危房改造工程作为突破口,拉开了柯街华侨农场改革的序幕。成立了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驻场开展工作。为解决归难侨危房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举全县、全镇之力,积极整合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制定出台了《柯街华侨农场归侨侨眷危房改造安置方案和补助标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难侨的积极性,推动了危房改造进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146户,正在实施416户,其余128户正在落实施工队伍,进购建筑材料,启动非归难侨危房改造26户危房改造正有推进。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侨场呈现出了保民生、促发展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张祥明地说:“去年,我们嘉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网上推销自己的蔬菜,产值达到2700多万元,产品远销新疆、黑龙江、俄罗斯等地,蔬菜已成为了我们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产业发展上,主导发展蔬菜及香料烟、甘蔗、蚕桑、水果、养殖等,可享受农业银行惠农卡政策。养老保险方面,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清理历年欠费,对归难侨2007年底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省财政予以一定的补助。医疗保障方面,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场员和家属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全场参合2613人,参合率达98%;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场有819名归难侨享受城镇低保,占归难侨人口的31%。柯街镇党委书记辉仕安说:“现在,柯街华侨农场的体制已正式融入地方,场员已正式成为了我们柯街镇的居民。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难侨发展产业,积极推进危房改建项目,让大家在产业、居住环境等方面也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增强扎根意识。最关键的是让大家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县委宣传部、文体局等部门在社区成立当晚到社区举行的慰问演出,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李春旭 刘流 吴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