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有,中国人没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就是秉持着这样朴素的信念,为国争光的决心,郑守仪开始了五十余年潜心有孔虫的研究。
78岁的郑守仪在菲律宾土生土长,50多年前,25岁的郑守仪只身回到祖国,被安排到设在青岛的海洋研究所工作,从事的是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这项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我国尚属空白,郑守仪回国后便投身其中。
记者是在郑老师的指点下,用显微镜观看“有孔虫”的标本,这是郑守仪随身携带的“宝贝”。这些有孔虫在肉眼看是一些如白色砂石,显微镜却是晶莹剔透,形态万千,美妙绝伦。记者赞叹着这些神奇海样生物的鬼斧神工,而研究并发现这些美丽生物的,就是坐在记者面前的78岁老人郑守仪。
只身回国,只为“我是中国人”的心愿
在当今学子们皆以出国为荣的时代,早年作为学生归国的归侨郑守仪,放弃了在国外的发展机会,回国做研究。1954年,她在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和“教育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后在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 年7月她瞒着父母回国。
“在中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这让我找回做主人翁的感觉。”郑守仪给记者讲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1954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郑守仪在商业专科学校毕业时,被留校聘为教师。按当地学校的传统习惯,新教师第一次登上讲台,要做一番自我介绍。郑守仪也不例外,她向同学们自豪地说:“我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句话竟招来了灾祸,菲方竟将她辞退了。因为菲律宾当局有一个规定,在政府机关和公立学校任职的人员,不得是外国人,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也成了她的最后一堂课。然而,这个挫折并没有使郑守仪后悔说错了什么。她反而认为,不在菲律宾任职,就有更多的时间为回到祖国工作去创造条件。当时她开始计划,如果有一天能在自己国家工作多好。
这件事深深影响着她的爱国情结。“做为外国华侨,我们身在外,心在祖国,不能忘祖啊。”再加上父母对她的传统教育,上大学二年级时郑守仪开始了中文学习,她白天读大学课程,晚上在洪光学校和小学生们一起学习中文。当时,她除了学习讲中文,还看一些中文杂志,这样一来,使郑守仪对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日新月异的面貌,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随着汉语知识的增长,她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断加深。充满梦想的郑守仪开始向往有一天回到自己的祖国工作。她想上大学,可是家中又出不起学费。于是,她便半工半读,到东方大学深造。毕业时,她获得了学士学位。接着,她因为学业成绩优异,又被免试录取为菲律宾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校方高度赞扬这位女学生,认为她天资聪慧,敏而好学,预计她用不了两年便能取得硕士学位。郑守仪听到这些话,非常高兴。父母兄弟也都为她出众的才华而自豪。然而,郑守仪头脑冷静,谦虚谨慎,一边刻苦学知识、学本领,一边惦记着早日学成回国。她不断默默地在心头重复着一句话:“学位可贵,祖国的兴旺更宝贵!”
为了实现“回祖国去服务"的迫切愿望,她决定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瞒着父母兄弟,于1956年,悄悄买好机票,带着简单的行装,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51年潜心研究有孔虫 已制作了200多种模型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有孔虫是有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它不是贝壳类。它是因壳内有‘口孔’相通而得名,平均约1毫米大小,一般像针尖儿那么小。迄今已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史,已知保存于地层的有4万余种,分布现今海洋中的有6千余种。”一谈起有孔虫,已经77岁的郑守仪神采奕奕,如数家珍。她说,有孔虫作为地层标准化石和不同海洋环境的指示生物,广泛应用于诸多科研领域,作用巨大,被誉为“海洋小巨人”。
有孔虫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目前已经发现的古代种类有4万多种,科学家们在现代海洋中还发现6000多种,而这其中的290多种,就是郑守仪院士发现的。有孔虫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有孔虫为何物,因为用肉眼很难看到。”郑守仪凭借几十年的经验,自己雕刻出各种各样有孔虫的模型,让世人感受它们的美。郑守仪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孔虫有6000多种,要给这些有孔虫都制作出模型,她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目前,郑守仪已制作了200多种有孔虫模型,很多外国科研机构和国内的科技馆纷纷向她订购有孔虫模型。
研究有孔虫有两个方面的用处,分别是科学用途和美学价值。壳可以保存,不同地质年代都有代表;美学价值,做为景点雕塑、模型、首饰。有孔虫在郑守仪手中成了集雕塑、科学、艺术、海洋人文为一身的“宝贝”。
据郑守仪介绍,目前,她已经开发出有孔虫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纪念品、服装服饰、首饰、灯饰等系列产品,并在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小琅环公园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有孔虫雕塑园。她期望海口的博物馆、科普馆、学校、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上多一些有孔虫等海洋微生物的美丽身影。
曾经的“菲律宾出生的中国官员”
1980年,郑守仪被选为青岛市副市长。菲方媒体报道“菲律宾出生的中国官员”。随后,她还任第五至七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届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由于科研工作较多,她不可能成为专职副市长。每周六就成了她的办公日。她很认真地处理人民来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她经常亲自实地调查,形成报告,上报政府,让市政府重视,使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一位青岛市居民,她的床上方正是卫生间,楼上滴水,后来把此事反映之后,就解决了。只有认真做事,才对得起老百姓。三年里,郑守仪双肩挑起了科研和行政两副重担。行政工作的事情越来越多,本来她设想每周只用一天时间来处理,可是事与愿违,来访的人应接不暇,实验室和狭窄的两间宿舍,也成了接待室、办公室。科研时间无形中被挤占,精力也不得不分散。
“我喜欢做研究,不喜欢做行政。”在给领导的信中郑守仪说,“在青岛能做副市长的人才有的是,但找研究有孔虫的人找不到啊。”
她经过反复思索,觉得自己还是要专心于科学研究,祖国更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于是,她郑重向组织提出辞去副市长职务的请求。1983年,她的报告得到了批准。后来,她于1986年6月又辞去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但是,人民群众对她的信任和爱戴,她怎么能辞得掉呢。后来她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侨联副主席等职,兼顾着大量的社会活动。
“作为归侨,我代表妇女,代表致公党,代表归侨桥眷,我不能忘了他们的期望。所以只有努力工作,来报答关心我的人。”郑守仪说,“我的成就,不但华侨分享,菲律宾人也一起分享。”从菲律宾出生、长大、读书的郑守仪,愿把快乐和大家分享。她曾经组织致公党中西医、按摩师组成的访问团到菲律宾,进行友好交流。为菲律宾送去医药和技术,白天大夫们看病;晚上,菲律宾人追到他们入住的宾馆看病,作为在菲律宾长大的郑守义,能为菲律宾人做点事情,心里由衷地高兴。
梦想世界唯一的有孔虫雕塑园早日开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总想着一定为国争光的郑守仪心里装着科研,装着祖国。她建立了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的幸福家庭。她的爱人傅创先就是她最得力的助手。 她的女儿,目前也成了国内一电视台工作人员。一家人在国内过着幸福的日子。
在高起点上研究有孔虫的郑守仪,回忆起几十年岁月,没有任何遗憾,如今郑守仪已详尽鉴定记录了我国从渤海到南沙群岛的有孔虫一千五百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生种类的四分之一,对有孔虫的分类及生态研究的系统总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郑守仪荣获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该奖被世界有孔虫学术界视为最高荣誉。
回首半个世纪,郑守仪完美地实现了她“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心愿。她为此颇感欣慰,但却未止步。古稀之年的郑守仪越来越感到时间的宝贵,她要把这五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留给后人,编写的专著要整理出版,几百种有孔虫模型要制作出来,同时,她还有一个梦,海口的雕塑园尽快向全世界开展,另外就是在青岛建一座有孔虫雕塑园。这位78岁的老科学家称,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常红 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