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末五代,泉州由于环城遍植刺桐花,因此别称“刺桐城”。72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泉州(亦称刺桐港)因其港湾交错,水道深邃,历史上便以“三湾十二港”的优势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泉商跨国贸易的一个起点。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唐末五代筑城时环植刺桐树,故别称刺桐城。城东南的泉州港(亦称刺桐港),港湾交错,水道深邃,历史上便以“三湾十二港”的优势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良港众多 条件优越
泉州的重要在于港口,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泉州港),有长达140公里的海岸线,曲折绵延,沿岸有洛阳港、后渚港、蚶江港、深沪港、围头港、安海港等十二港。尤其是后渚港控制晋江下游,水道深阔,港湾曲折,是天然良港,为泉州古代海交外贸的兴盛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南朝五代 海交初兴
泉州以海外交通发达著称于世,是从公元6世纪的南朝开始的。南朝(520-527年)间,天竺(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到泉州,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交史料记载。
到了唐代,泉州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置“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当时,泉州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开放景象。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吏商贾”,用铜铁陶瓷交换蕃商的金贝、珠宝和香料。王审知的侄儿王彬任泉州刺吏,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被称为“招宝侍郎”。接下来,先后统治泉州的留从效和陈洪进,也都继续采取与海外各国贸易的政策。
宋元时期 海交繁荣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混乱局势,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更加繁荣。在宋代,泉州港经历三次飞跃:北宋中期,赶上并超过明州(宁波),仅次于广州;南宋初年赶上广州,与广州并驾齐驱;到了南宋末年,泉州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
宋代,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就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北宋惠安进士谢履的《泉南歌》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是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的真实写照。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宋代古船轰动世界。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土木质海船。出土时,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该船可载重200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700多头骆驼驮运的总重量,由此可见“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确实比″陆上丝绸之路″具有巨大优越性。
据统计,宋代泉州与5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刺桐港呈现“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绍兴年间,泉州市舶的年收入近百万缗之多,约占南宋王朝全部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设在府治南门水仙门(今水门巷)内,其遗址至今仍存,是″海丝″的重要实物见证。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委任弃宋投元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招徕蕃商互市。此后,元朝多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在元代,泉州与9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文化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马可•波罗以及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都盛赞泉州港与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
明清衰落 史迹犹存
到了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泉州港逐渐衰落,以致后来渐不为人所知。19世纪时,马可•波罗《游记》提到的世界最大港口ZAITUN究竟在哪里?是不是在泉州?曾引起一场国际性的(ZAITUN刺桐)地名学术大论争。外国学者为此地名争论不休,竟不知刺桐即是泉州的别称。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张星火良、陈万里偕德国学者艾克前来泉州考古。当他们来到这座已被遗忘的中古名城,那随处可见的各种历史遗迹,简直令他们大为惊讶和兴奋不已。张星火良在《泉州访古记》将泉州保存下来的大量文物披露于世,考证阐微,结束了19世纪以来一直困惑欧洲史坛的ZAITUN(刺桐,亦即泉州)这一地名问题的争论。
日本的权威学者桑原骘藏在《蒲寿庚考》一书中总结了这场国际性讨论的结论是“ZAITUN为中国古时第一商港,而征之汉籍,宋末及有元一代,沿海商港,无一能及泉州。”
联合国“海丝”考察泉州
促成上世纪末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来泉州,实际上掀开了泉州申报“世遗”的帷幕。
早在1987年2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捎回该组织关于“丝绸之路整体研究”的初步规划。当时地处东南海隅的泉州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注意。1988年12月一封北京来信打破了泉州的平静。写信者是首任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同志,袁大使解放初期在福建工作过,对泉州名胜古迹留有深刻印象,故来信争取把泉州纳入考察计划。
泉州海交馆迅速作了反应,组织一班人员在一星期内编纂一本近200页码的材料:《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计划的圆满成功——请注意:泉州应是这项科学考察最重要、最理想的地方之一》,于1988年12月30日编纂成册。泉州市政府随即派人专程赶往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
1989年泉州被联合国正式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并确定在中国境内举行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一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主题为“陆上丝绸之路与10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一是在泉州召开,主题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决定考察16个国家的21个港口及有关城市,其中包括中国泉州。
1991年2月14日,正是马可.波罗离开泉州返国700周年的纪念日,联合国考察船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中缓缓驶进泉州港,开始为期6天的考察与学术研讨。在泉州期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记者考察了海交馆、圣墓、洛阳桥、开元寺、东西塔、古船馆、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法石村;观赏地方戏剧、木偶、文艺踩街;在华侨大学参加两天“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考察队在九日山勒石纪念;在天后宫举行仿古祭海欢送仪式,然后从后渚港登船往韩国继续考察。迪安博士激动地称,在泉州的考察把整个考察活动推向高潮,考察队几乎要被泉州的热情和欢乐所沉浸……
“海丝-泉州”申报“世遗”
从2001年起,泉州正式提出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为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泉州的优势在于它所保存下来的宋元时期的海交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泛,不仅居中国沿海诸港之最。更为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中世纪″海丝″所带来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对话、共处交融的历史过程。泉州的优势还在于:自宋代以来,包括戏剧、音乐、方言、习俗等融合着″海上丝绸之路″时代众多外来文化因素的动态文化遗存仍旧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其价值之高,早为国际学术界所珍视。
泉州申报“世遗”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土的关注与支持。2002年1月24日,在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林少川领衔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福建″海丝″名牌》的提案;1月26日,省人大代表黄秋润又领衔提出《加大力度做好“海丝”文化申报“世遗”工作,力争申报成功》的议案,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一时间,泉州“海丝”申报“世遗”成了全省瞩目的“两会”热门话题。
2002年元宵佳节,中国泉州“海丝”文化节隆重举行,这是配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泉州”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向世界展示泉州丰富的文化积淀,推动申报工作的进展。从2002年起,泉州市政府每年连续举办“海丝”文化节,力争“世遗”花落泉州。
(作者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