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信
明朝三百年,佛教事业虽非强势,但刻经事业仍盛而不衰。据现有资料确证,明代共刊刻过五部大藏经,官版三部,私版两部。
《洪武南藏》为明代第一部官版大藏经。奉明太祖朱元璋敕令,该藏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南京蒋山寺开雕,完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共收经1600余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该藏系据《碛砂藏》复刻,为折装本,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永乐六年,僧人本性纵火烧毁蒋山寺,经版随之毁灭无存,故传世印本极少。所幸,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一部,略有残缺,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永乐南藏》为明代第二部官版大藏经。奉明成祖朱棣敕令,该藏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在南京开雕,五年后完成。该藏基本属于《洪武南藏》复制本,但编次有较大改动,收经较少,为1610部,6331卷分作636函。万历十二年又补刻410卷,其后,所有版片收贮南京报恩寺,印本存世较为常见。
《永乐北藏》为明代第三部官版大藏经,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京城开雕的宫廷版大藏经。该藏开雕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完成于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共收经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后续刻各宗著述36部,410卷,分作41函,总计1662部,6924卷,693函。本藏为折装本,为显示宫廷气派,加大字体与版心,每版二十五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字体工整美观,装帧典雅华贵。因该藏专供朝廷颁赐名山大寺所用,故传世本较为罕见。当年明英宗重登皇位后,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特赐京城智化寺《永乐北藏》一部及经橱两座,使该寺名声更著。
《武林藏》为明代私版大藏经,约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前后刊刻于杭州。本藏为折装本,据1982年首次发现的十七卷残本堪验,应该是《碛砂藏》或《洪武南藏》为底本复刻的,其他细节则不详。
《万历藏》为明末清初刊刻的私版大藏经,约开雕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成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全藏收经1659部,6234卷,分为678函。本藏为折装本,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本藏以《永乐南藏》为底本刻成,增添《永乐北藏》续刻部分。1983年于山西宁武县文化馆发现一部,缺失96部,237卷。
清代佛教事业呈整体性衰落之势,私刻大藏经遂成绝响,但崇仰佛教的清廷还是雕刻了一部官藏——《乾隆版大藏经》,亦称《龙藏》。该藏开雕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完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该藏为《永乐北藏》复刻,但略有增减,共收经1669部,7168卷,分作724函。版式全依《永乐北藏》,折装本,每版二十五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这部大藏经主要供朝廷颁赐之用,故印本较少,仅刷印百余部。
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大藏经》版片保存至今,是我国历代汉文大藏经中唯一版片尚存的大藏经,其珍贵不言而喻。该藏经版78230 块,原藏故宫武英殿,后移至柏林寺,1982年转藏北京东城智化寺。后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议,将该藏版片珍藏于房山云居寺,与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稀世瑰宝的房山石经一起,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自首部汉文刻印本大藏经《开宝藏》刊印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大藏经不断涌现,并时见高潮。其影响所及,刻印本西夏大藏经、藏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亦相继雕刻完成,刊印面世,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 西夏文大藏经又名《河西字大藏经》,为西夏官版大藏经,从西夏国主李元昊立国之初,积五十余年之功,以西夏文译刻,完成于公元1090年。该藏以北宋《开宝藏》为底本,收经812部,凡3579卷,后又有增译,曾刷印140余部。蒙元骑兵灭亡西夏后,文物荡然而至湮灭。近代发现,俄罗斯收藏300余种,8000多号,大英图书馆收藏3000余号,北京图书馆等处亦有少量收藏。
藏文大藏经为藏文传写的藏传佛教典籍之总集。公元十三世纪后,始由原手抄本形式改为雕刻刊印本。该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甘珠尔”为正藏,系佛所宣说之经、律、“丹珠尔”秘密藏;为续藏,系历代祖师、高僧之论著。该藏版本先后达十余种之多,最早的那塘古版今已不存,南京永乐版、北京万历版、青海塔尔寺版、昌都版、崇祯理塘版、北京嵩祝寺版、甘肃卓尼版、西康德格版、那塘新版、蒙古库伦版、拉萨版、不丹普拉卡版等,或存印本,或存版片。其中,拉萨版、德格版版片犹存,确属难得。德格版共收佛教文化典籍4569种,其所保存之印度晚期密教著述多数为汉文藏经所缺。该版除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外,尚有数量可观的文法、诗歌、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著述。
蒙文大藏经又名《如来大藏经》,系以蒙文传写的大藏经。最早的蒙文大藏经于元代大德年间由藏文大藏经译出,在西藏雕刻刷印。明代万历年间又补译出部分典籍,增入一并刊行。清代,从雍正初年至乾隆六年,由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一世主持将藏文大藏经重新成蒙文校刻刊印,全藏始备,现有印本传世。
满文大藏经,又名《国语译大藏经》。清代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据汉文大藏经译为满文,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湼槃五大部集,凡历时十七年,刻成后刷印刊行。现拉萨布达拉宫即藏有印本一部。
傣文大藏经与其他大藏经不同,为傣文传写之南传巴利语系大藏经,分别由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三种傣文方言文字抄写。其中部分经典以傣文字母拼写巴利文原典,部分经典用傣文意译。此外,还包括傣族高僧所撰相关经论注疏,以及一些天文、历算、语言、诗歌、历史、医药、佛教故事等著述。有贝叶抄写本和枸皮纸抄写本两种存世。
北宋《开宝藏》问世以来,对周边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朝鲜刊刻了汉文大藏经《高丽藏》,日本刊刻了《黄檗藏》。《高丽藏》有初刻、再刻两版。初刻完成于公元1082年,以《开宝藏》为底本,收经5924卷,卷轴装,后又增入《高丽续藏》。公元1232年,该藏全部版片毁于蒙元骑兵的战火。四年后,再刻《高丽藏》收经1521部,6589卷,分作639帙。版片现珍藏于韩国海印寺。1957年,日本将该藏缩印为书册式影印出版,台湾亦据此出版了影印本。
黄檗藏又名《铁眼藏》,为日本江户时代黄檗山宝藏院刊刻的汉文大藏经,由铁眼道光等人募刻。该藏据明代《嘉兴藏》复刻,略有增减,后据《高丽藏》校勘修订,遂成定本。该藏版片现存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印本在日本较为普遍。
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铅印、影印、胶印、激光照排等方便、快捷之印刷技术、工艺,为汉文大藏经的印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木版雕印因之成为历史。日本的《弘教藏》首开铅字排印之先,继而《卍字藏》、《卍字续藏》、《大正藏》相继刊印。清末民初,上海推出《频伽藏》,其后又有未毕其全功之《普慧藏》的印行。弘教藏为日本东京弘教书院编印之汉文大藏经,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完成。共收经1916部,8534卷,分为418册,40函,铅字排印。该藏以《高丽藏》为底本,补以《普宁藏》及日本旧传古本,加句逗。
《卍字藏》又称《日本藏经书院大藏经》,由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印的汉文大藏经,完成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收经1625部,7082卷,铅排线装本,凡357册,37函,文加断句,校勘较精。《卍字续藏》,又称《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由日本京都藏经书院广集中日历代未入藏之佛教典籍编印出版,完成于大正元年(1912年)。收经1660部,6957卷,铅排线装本,凡751册,151函。两部大藏经近年均有影印本出版。
《大正藏》,为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印之汉文大藏经,大正十三年(1924年)至昭和九年(1934年)编成。全藏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参校宋、元、明等三代藏经及日本古抄本藏经,以及巴利文、梵文佛典,共收经3360部,13520卷,共100册,铅印,有断句。该藏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最常使用的汉文大藏经,缺点是断句多有不当。
《频伽藏》为清末民初上海频伽精舍编印的汉文大藏经,因该精舍由英籍犹太人哈同出资资助,故亦称《哈同大藏经》。该藏基本以日本《弘教藏》为底本排印,内容略有变动,收经1916部,8416卷,413册,铅排线装本,分为40函,由于经费不足,工作疏漏,该藏质量极差,舛误颇多,总体价值不大。
近年来,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内中华大藏经编辑局正编印一部新的佛教大藏经——《中华大藏经》。该藏上编以《赵城金藏》为基础,收入历代大藏之有千字文编号部分,并以八种有代表性的大藏经校勘、影印。下编则搜集历代正藏、续藏之古佚佛典及新编典籍入藏,标点排印。该藏将成为收罗最为宏富、且翔实、可靠之佛教大藏经。目前,上编106册已全部出齐。
近些年,台湾也在从事佛教大藏经的编印工作。除重新刊行《大正藏》、《高丽藏》外,还有以百衲本形式、影印前代大藏而成的《中华大藏经》,以及《佛教大藏经》,《佛光大藏经》等相继问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