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小娥
有了苏轼,才有了文赤壁与武赤壁的说法。单就这一点来说,苏轼也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武赤壁”指的是三国时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大破曹军的古战场。这个武赤壁到底在哪儿,据说至今也没个权威的定论。不过比较多的人认为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说那里是“火烧连营”的发生地,是真正的“周郎赤壁”。
至于黄州附近的那个赤壁(赤鼻矶),则多数人认为那里并非当年古战场,只是因为苏轼曾在此谪居,又有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篇《赤壁赋》等诗文在此问世,所以称为“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
历朝历代,曾经有很多人错把文赤壁当成武赤壁。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这首诗就是把赤鼻矶视为古战场而写的。当年,苏轼对于自己所居之地究竟是否当年的古战场也并不确定。不过他比较聪明,
对于不确定的事就含糊着说。所以他来了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个避免犯错误的妙法,与范仲淹“前人之述备矣”的说法异曲同工。“人道是”——到底是不是三国古战场,我也说不好,据人们说可能是吧。先把自己置于不会犯错误露怯的不败之地,然后再铺排张扬地大写特写当年那场以少胜多、气势恢弘的战役。反正情感是真的、感喟是真的,评价也是真的,至于当年那场大战是不是发生在这里,反而不那么重要了。正是因为苏轼屡屡借这个赤壁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不少诗文,这里才被后人命名为“文赤壁”。
苏轼被贬黄州,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里,过着半是罪人、半是闲人的生活。这种境遇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经历了一场险些丧命的文字狱,他免不了要用文学作品来排遣苦闷的心情。所以,他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才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