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侨乡传真 【字体 】【打印
金门本色是宁静
2009年08月10日 16:52  来源:泉州晚报   
金门民居、庙宇的建筑风格与泉州一脉相承。(泉州晚报/郭培明图)

    如果不是那些检查人员制服上的标识,我还没有感到已经身临这个曾经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蕞尔小岛——金门。班轮靠的是水头码头,转头回望出发的方向,石井码头的近旁也有一个水头,有石板材之乡美誉的泉州水头。比较两地相近的风貌,金门的水头更像是传统的泉州乡村,大厝座座相邻,屋脊双翘,古意盎然,而泉州水头高楼林立、机声轰轰,早已是闻名遐迩的现代工业名镇了。一路入城,没有见到头脑概念中那种叫城市的地方,即使是当地人所谓最繁荣的金城,充其量只是大陆这边一个不大的镇区而已。金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自然景观与泉州沿海相差无几、人口不多、工商业也不很发达的岛屿。

  渐渐地喜欢上金门是因为满目的绿。大巴在岛上左拐右插,路不宽,车速却不慢,两旁树影婆娑,透过树缝,可见田野上高粱挺拔,薯叶铺展。偶尔经过一两处村落,几棵相思树或者木麻黄站在阳光下,地上腾出一大片阴影。一大串红色或黄色的花朵开放在墙角屋边,整齐的模样,一眼就知道是经主人精心修裁的。海拔并不高的太武山,除去裸露的岩体,竟也被大片的森林所覆盖,走在山径中,绿阴蔽日,藤蔓没足,鸟声啁啾,松风拂面,让人不敢想象山坳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金门曾是战地秘境,直到1992年,台湾当局才终止“战地政务”,结束长达41年的封岛军管。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继续盘踞在台、澎、金、马等几个海岛,形成长期的两岸对峙。特别是1958年8月23日,炮口相向,硝烟时起,人民解放军从泉州围头半岛及厦门、漳州的澳头、莲河等阵地,三面炮击金门,对方也随即反击,153平方公里的金门诸岛几乎全在我军炮火的控制范围之内。也因战事,金门的植被支离破碎,到处是弹坑、残墙、断树,一副凋败景象。至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金门捡得一个休养生息的难逢良机。眼前四处生机勃勃的绿意,仿佛就是金门人对未来信心的象征。如今,金门把岛上的生态做了全面的规划,建立森林公园,实行一园多区,管理范围还涉及列屿等岛屿,企图以动物园、果林场、休闲农场、观光苗圃、鸟类观察区等弥补山川地貌缺乏奇特的弱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应该说,这些年来金门所付出的努力,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效。

  穿行在一个个村庄,我不怕迷失,好像走在老家青石、水泥与沙土混杂的那些村道,乡音悦耳,自然亲切。拐过一个弯,见到的又是熟悉的红瓦白墙,春联上的字是手写的,繁体,却很工整,大门外池塘中的几朵荷花含苞待放,粉粉的水红强烈地透过绿屏,与春联上已褪还存的大红相映衬。随意间踱入一户人家,碰见的却是一对正在吃早餐的蓝眼睛夫妇,原来,这里也成了老外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联想到泉州乡间大量的老屋的命运,不禁唏嘘起来,我们有建筑特色更鲜明、艺术价值更高的古大厝,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多数破败不堪,个别进入文物保护之列的,又因独木难成林,加上周围新厦杂乱,环境卫生欠佳,缺少氛围意境,无法吸引游客逗留。

  对金门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自然是金门人。夜宿浯江饭店,展开《金门日报·浯江副刊》,很巧,读到林怡种先生的长文《有山后富、无山后厝——十八幢闽南古厝的故事》,文中写道,金门地瘠民贫,许多青壮年都到南洋闯天下,山后村的王国珍却只身东渡日本谋生。当苦尽甘来,王先生衣锦还乡,又独具一格,有别于番客们的洋楼,建起了十八幢的“燕尾脊”闽南大厝。事业有成的王国珍,出任阪神福建广东会馆主席、旅日华侨总会会长,关心同胞,热心公益,颇有建树,其子王敬祥还资助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我到过山后村参观,这规模有点像南安蔡浅民居群的王宅,已被辟为“金门民俗文化村”。说起往事,石埕角守摊的老阿婆并不清楚自己住的房子曾经拥有的传奇,只是用闽南语不断地推荐她的海蛎煎味道最好,不妨品尝。

  林怡种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原《金门日报》总编辑,他一听我到金门采风,连夜驱车赶来看望我,最宝贵的是送来他的7本著作。多年来,林先生在繁重的编务之余,坚持评论、散文写作,其文风表述浅显易懂,说理寓意则深刻入里,尤其是对金门真挚的热爱之情,深深感动了我。林先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家中贫困,没有机会去考大学,但他从小好学,笔耕不辍,终于由报纸的作者变成了编者乃至家喻户晓的社论撰稿人、总编辑。回忆起那段惊慌失措的日子,他反复强调要珍惜今天的平静生活。当年为了交一学期十多元的学杂费,他要跟着大人去讨小海卖海蛎,偶尔捡了一个炮弹头,卖了就欢天喜地好几天,因为等于一个学期的学杂费解决了。

  金门目前的人口大概只有6万人,而在台湾生活工作的金胞就有20多万人,旅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据说单文莱一个国家的5万华人中,金门籍的就达3万多人。今天的金门是个宜居的岛屿,65岁以上的当地老人每月有6000元新台币的生活补贴,纯农户还要更多些,小孩上学不要学费,本地人乘公交车、过轮渡均不需付钱。这其中的原因,以盛产58度高粱酒闻名于世的金门酒厂贡献最大。金门高粱是当地人的自豪与骄傲,如今,高大的酒瓶状厂标成了岛上最耀眼的地标。

  在与厦门隔岸相望的湖井头面海的一处小贩集中区,我与一位卖风狮爷纪念品的洪姓老伯攀谈。他戏称自己属于跑防空洞长大的一代,青年时很苦,特别是每天晚上10时起开始宵禁与灯火管制,一有外出,如果对不上口令,随时可能被巡逻的哨兵打死,而老百姓被编入自卫队,临时征调必须无条件服从,放弃劳作的村夫渔民是得不到任何粮饷补贴的。由于是军管区,人员出岛及报纸、信件出入有严格的规定,船班很少,到一次台湾要在台湾海峡的大风大浪中颠簸一二十个钟头,常常连胆汗都吐了出来。当年“8·23炮战”发生一个多月后,解放军通过前沿广播宣布“单日打双日停”,“改实弹为宣传弹后,日子是渐渐安定下来了,外迁谋生的子女们却因习惯台湾的生活不回来了,村子里多数是老人在看家的。”洪老伯不无遗憾地说。

  也许是对金门的补偿,这方昔日撼动世界的战地换来了难得的宁静。当神秘的面纱掀开以后,金门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慨。炮击金门打而不登,打而不收,目的在于遏制美国分裂中国的企图。也许正是不断的战事,维持着两岸的特殊联系,也因此有史学专家认为,这状态表明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对立双方的一个共同观点:两岸都是中国,中国只有一个。孩提时代,我见过天空中飘荡的宣传气球,这些靠风力移动的空飘品,敌我双方都有,它成了相互窥察政体民情的一扇小小的窗口,但是这个窗口的玻璃毕竟是滤色的,两岸人民真正的了解与交往是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门”(金门-厦门)航线对开,“两金”(金门-金井围头)海上贸易,在大陆的行政区划图上,待回归的金门县隶属于泉州市,可见两地的“五缘”之深。金门人最惊奇的不是自己生活的好转,而是对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对金胞来说,金门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陆的变化,过来大陆买房置业办工厂是很自豪的事情。金门县建设局的工程师陈先生对我说,他的父母目前就经商并生活在厦门,他反而要利用周末带孩子过来厦门团聚。林怡种的太太则经常与女伴一起到对岸逛街、买菜,甚至聚餐。

  在金城海滨公园附近的堤岸上,几位老人面向大海闲聊着,为首的一位气度不凡,一打听,他叫杨耀芸,是退休的里长。他知道我们来自泉州,古铜色的脸庞立即绽出友善的笑意,话也多了起来。他用指头点算,来过十余次的泉州,结识了不少泉州朋友,“每次带领乡亲到湄洲岛进香之前,一定会先到泉州天后宫朝拜,这是梦中妈祖娘告诉我的,一定要做到。”说到泉州,出生于金门的林怡种在他的著作中写道:“金门不是我的原乡,自己的根在大陆的泉州。”他把两个儿子的名字各取“根”、“本”,以示饮水思源之意。家中的族谱已毁于炮火之中,祖父口述的老家地名是“泉州府东门外东坑村土墙厝”,早在2001年“小三通”时,他就托人来泉寻根,未果。2003年,他借参加厦门“9·8”之机踏访泉州,还是没有找到“东坑村”这个地名。2006年10月底,在泉州市台办、金联、方志委和包括《东南早报》在内的媒体协助下,林怡种来到了东门外前头村,看见土木结构、建筑风格与金门林氏祖厝几乎一个模样的前头林氏祖厝以及民宅大门上石刻的“瀛洲传芳”,再与族谱上的昭穆辈分一对照,一时语塞,心中默默念着:“曾祖父,我终于回来了。”

  半年后,林怡种再次来到了老家,这一次,随行的寻根者是台湾著名的闽南语歌曲作曲家、制作人林垂立先生。乡亲们也没想到《车站》、《想厝的心情》、《春夏秋冬》、《感谢你的爱》、《一步一脚印》这些流行歌曲的作者竟是阮厝人,是亲堂兄弟。谒祖仪式结束后,林垂立激动地弹着吉他唱起《车站》,周围的男女老少全都自觉地加盟进来,独唱变成了大合唱。随后,两人先后参加由泉州晚报社举办的闽南语歌曲创作专家座谈会和林垂立歌迷会活动,行前,垂立先生连声对我说:“没有想到我的歌比我更早回故乡。”他甚至还表示,为了方便来泉州、厦门,他要把户籍迁移到金门。

  现在,两岸经贸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出入限制更加宽松了。金门的驻军高峰时达到15万人,目前则只有5000人,听说还要进一步减少,台湾有关方面希望把金门建设成国际休闲岛、观光岛、生态岛。金门是个缺水严重的岛屿,在一水之隔的晋江,一项同时可以满足两地用水的供水工程正在分步实施中。水源引自金鸡拦河闸上游,拟利用龙湖蓄水,再通过跨海输水管道向金门供水。届时,两岸同胞共饮晋江水的愿望将变成现实。

  在海边长大,到金门旅游却无法击浪大海,是我最大的遗憾。我到过惠安青山湾、石狮黄金海岸、鼓浪屿港仔后、东山马銮湾及“外婆的澎湖湾”游泳,偏偏它们环绕的这片美丽的金色沙滩,至今仍人迹罕见,死寂般静默。远远地与潮起潮落对视,当我的眼光触到那写着“小心地雷”的标牌和战争年代设置的一排排钢炮一样歪插于滩头的轨条砦,平和的心里就泛现出几分焦虑与无奈,今日的金门还不是一片乐土。据央视等媒体近日报道,台湾军方已投入扫雷力量,加快数万枚地雷的清理步伐,而为保证今年8月中旬金厦海峡泳渡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运动员登岸地点的小金门海滩上的反登陆轨条砦正在拆除之中。

  记得多年前,在与大金门岛鸡犬相闻的泉州围头湾,“8·23炮战”时担任民兵营长的洪建才的女儿就嫁给了金门郎,爱情终于跨越了5.6海里,铸就一段两岸佳话。泉州籍国际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也曾利用金门碉堡举办过现代艺术展,轰动一时。当硝烟散尽,金门保留了葛山坑道、马山观测所等大量战争遗存的碉堡、坑道、哨所,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与旅游资源,借以吸引好奇的外来观光客,是很有特色的养岛之举。但是留在街头的不切现实的所谓炮战胜利纪念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庄重的色彩。不如,代之以一座铸剑为犁的纪念雕塑,让子子孙孙读懂历史,携手西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固守波澜不惊的宁静。(郭培明)

编辑:杨丽】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