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旅居中国21年 韩籍教授爱上惠州慢生活

2018年06月13日 10: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李椿浩。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李椿浩。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旅居中国21年 韩籍教授爱上惠州慢生活

  李椿浩来中国已经21年了。最近4年多,他在惠州执教鞭,是工作生活在惠州约3500名韩国人中的一位。

  2018年高考的前一天,记者在惠州学院见到李椿浩。他鼻梁很高,身材高大,带着黑框眼镜,面对采访有些腼腆。

  1 选择惠州没有错

  2014年7月,李椿浩来到惠州,在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任教授。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7年。

  1997年,来自韩国利川市的李椿浩硕士毕业,学习中国历史专业的他始终认为,对学习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在中国工作、生活、做研究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年,李椿浩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魏晋南北朝史方向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2001年,李椿浩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西安这一待就是8年。

  在西安,李椿浩收获了爱情。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来自韩国的诸同镐。“我们是2007年7月认识的,我对她印象很好。她当时打算次年2月回国,我把她留下来了。”

  说起爱人,李椿浩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婚后不久,夫妻二人开始他们的“南迁”之旅。

  “中国很大,我爱人也喜欢中国的环境,我们在属于北方的西安工作了七八年,想到南方感受一下、看一下。”李椿浩说。从那之后,李椿浩和诸同镐先后到湖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大学任教,直到2013年。

  2013年前后,李椿浩夫妇在一名惠州籍朋友的介绍下知道了惠州这座城市。他和妻子在这一年有机会第一次来到惠州,惠州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

  李椿浩说:“这个城市虽然不大,但是比较繁华,有山水海,干净。2013年来惠州的时候,和我接触的惠州学院老师很热情。我从他们的介绍中了解到惠州虽然是客家之乡,但有很多外地人,很包容。惠州这座城市及惠州人的热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椿浩和诸同镐从湛江搬到了惠州,两人分别在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和韩国语课程。

  回顾在惠州工作生活4年多的时光,李椿浩说,“现在回头看,我们选择惠州没有错,挺好的。”他说,惠州和自己的家乡韩国利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家乡不是很大,离首尔很近,坐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惠州也离广州、深圳、东莞不远,约两小时的距离,很方便,去香港也方便。”李椿浩说。

  李椿浩和妻子选择惠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喜欢惠州慢节奏的生活。他们认为,在惠州生活没有特别不方便的地方,虽然不是像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但是具备大城市拥有的功能和服务。

  2 教学模式中韩结合

  接受过中韩两国教育,李椿浩在自己的授课方式上进行结合和改良。他发现,韩国大学课堂的互动和讨论比较频繁,一个半小时的课程,韩国老师会用2/3的时间讲授,剩下时间交给同学们自由发言、提问,进行互动。

  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李椿浩在他教授的魏晋南北朝史课程上做了中韩结合的教学尝试。他介绍,会在课堂上留下10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但时间还是不够。于是他将全班40名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组5个人,要求每个小组每周在课后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讨论。

  “每周课程结束,给他们介绍下周的内容,然后介绍4篇左右的相关论文。他们的讨论我也参加,每周选一个小组,轮着去讨论。”李椿浩说。

  他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疑问,小组讨论可以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我要求他们在讨论时积极发言,而且一定要看论文,看完写读书笔记,这样才能说出来,也不容易忘记。”李椿浩补充道。

  不仅在课程上用心,李椿浩和学生关系相处得很好。他说,中国学生给他的印象是非常淳朴和善良,对学习也比较有热情,平时和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

  他举了个例子,最近一名同学找他指导毕业论文,便问为什么。那个学生很单纯,说就是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喜欢中国古代史的魏晋南北朝史。李椿浩表示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

  有些已经毕业学生依然和李椿浩保持联系。李椿浩说,那是他到惠州教的第一批学生,当时他正在用中文写一篇论文,虽然多年学习汉语,但是文本中仍有错误。这时,有三名同学主动帮他修改。这些同学在2015年毕业,每到毕业季,其中一名还回到学校找他聊天,他也始终和学生们用微信保持联系。

  3 懂中文

  在韩国有优势

  在中国生活多年,李椿浩对这里的生活适应得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乡要随俗。

  “我生活在惠州、生活在中国,一定要进入当地的环境。”李椿浩说。来惠州这些年,他有了当地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通过同事介绍认识的中国朋友。

  李椿浩乐于和同事们相处,在记者采访中,多名老师和他打招呼,或者约他一起到食堂吃饭。

  “我和爱人既然生活在中国,应该跟中国人打交道才对。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找中国朋友帮忙。”李椿浩说。

  现在的李椿浩看起来已经与中国人没有太大差别。他笑称,鞠躬打招呼的习惯还保留着。对学院里的老师,无论年纪长幼,他都会在见面的时候鞠躬,“这个改不掉了”。

  平时,李椿浩会在家做饭,做的是“中式韩餐,韩式中餐。”他说:“我负责买菜做饭,她负责洗碗。”问到韩国教授有什么兴趣爱好,他说每两天会和妻子一起去操场跑步,每次慢跑约1小时。

  近年来,惠州和韩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越来越多。李椿浩介绍,惠州学院和韩国的培材大学之间有合作,目前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换。他认为,惠州与韩国的学校可以通过共建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或组织夏令营等形式的活动来促进相互理解。

  他表示,随着中韩交流日益频繁,在韩国懂中文的人才非常受欢迎。据他了解,约在10年前已经有韩国大学要求学习中文的学生必须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证书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在韩国)英语和汉语掌握了,找工作很有优势。如果英语不行,一定要掌握汉语,这种氛围已经有了。”李椿浩说。

  在惠州,李椿浩和妻子感受到学生对韩国文化的兴趣。诸同镐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学生对韩国文化表现出极大热情,不仅课后积极跟老师交流,有时候连课程没有涉及的问题也会找老师讨论。

  今年春季学期,李椿浩开始担任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去年11月,李椿浩和妻子在惠州置业,他说打算在惠州定居了。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