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广东省华侨农场(3)

2014年04月29日 14:52  参与互动
字号:

  改制以来,英红镇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2008年成立“清远市华侨工业园英德英红园”。规划总面积37.8平方公里,现入园企业46家,亿元项目25个,其中投产8家,总投资149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200亿元。2010年12月16日签订《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共建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合作期25年。合作区计划总投资300亿元,2011年开始首期建设;到2015年完成中期2万亩开发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GDP约100亿元的现代产业基地;到2020年基本完成合作区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GDP达200亿元。工业园区己初具规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

  15、蕉岭华侨农场(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

  蕉岭华侨农场始建于1960年,系中侨委为安置归难侨决定在梅县创办华侨农场。自1960年至1978年蕉岭华侨农场先后安置印尼、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993年,成立“梅州市蕉华管理区”,保留华侨农场牌子。2003年6月,设立市级工业园,增挂“梅州市蕉华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牌子。2006年9月,蕉华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定名为“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2008年1月,“梅州市蕉华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直接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广东省蕉岭华侨农场现有常住人口30772人,其中归侨1558人,侨眷1578人。全场总面积26.04平方公里,全部属于国有。205国道和天汕高速公路横贯农场。2009年市政府批准建设北部工业平台后,农场从2010年开始进行招商,目前共引进生产性企业30家,项目37个共34.35亿元。2008年全场工业总产值4.06亿元,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7亿元,同比增长72.41%;税收从2008年的3400万元增至2012年的7000万元,比2008年翻一番。2012年至今,陆续投产的企业有12家,年产值4亿多元。

  16、光明华侨农场(深圳市宝安区光明街道办事处)

  1958年创建,原名“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1979年更名为“光明华侨畜牧场”。共安置归侨4540人。1988年下放深圳市管理,1993年,加挂“深圳市宝安区光明街道办事处”的牌子。1999年10月实行政企分开,原光明华侨畜牧场承担的社会管理等职能由街道承接,原经济实体更名为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2002年,“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建制撤销,同时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更名为“深圳市光明集团公司”,下放给宝安区政府作为区属国有企业管理。2007年,光明新区正式成立,光明街道办事处、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划归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光明华侨畜牧场位于深圳西北部,距市区30分钟车程,辖区面积为5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000人,其中归侨3973人,侨眷4192人。深圳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历经50年发展,已经成为以乳业、生物制药、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房地产业和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生产的晨光系列奶制品、光明种乳鸽、光侨牌火腿鸡肉肠等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卫武光明生物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人乙肝免疫球蛋白、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产品销量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的“SARS免疫球蛋白”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战略储备品种。

  17、大南山华侨农场(揭阳市大南山华侨管理区)

  大南山华侨农场始创于1960年,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归难侨4898人。1995年8月改制为揭阳市大南山华侨管理区,隶属揭阳市政府管理。

  大南山华侨管理区位于揭阳市南部,地处惠来县腹地,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汇地,频临南海,省道葵和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距离大南海国际石化港仅10公里,距深汕高速公路、揭普惠高速公路和厦深铁路出入口仅5公里,距潮汕机场100公里,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辖区面积为4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500人,其中归侨2580人,侨眷4070人。侨区坚持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海西经济区,依托大南海国际炼油项目,在孔子广场和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基础上,更加积极推动“粤东华侨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

  18、清远华侨农场 (清城区飞来峡镇):

  清远华侨农场1960年5月建场,共安置归侨5145人。2000年5月,华侨农场改设为清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2004年,并入清远县飞来峡镇,2009年3月,随飞来峡镇划归清城区管辖。

  清远华侨农场位于清远市东面,北江下游与琶江口交汇处,与著名的“飞霞山”旅游区相邻,年平均气温21.1℃,年降雨量2100ml,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辖区面积为19.3平方公里,总人口5489人,其中归侨540人,侨眷1767人。该场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西靠国家运输大动脉―京广铁路,距清远市区28公里,南距广州市70公里,北距广东最大的飞来峡水利枢纽6公里。侨场是农业为主,工商贸并举。现有3000亩优质石峡龙眼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6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3000亩水产立体养殖基地。

  19、消雪岭华侨茶场(韶关市樟市镇消雪岭社区居委会)

  消雪岭华侨茶场始建于1966年10月,为国营农场, 1978年安置越南难侨1231人,更名为华侨茶场,隶属于广东省韶关市外事侨务局管理。1995年改设华侨管理区(保留华侨茶场)。2010年,原消雪岭华侨农场成立“中侨”公司和消雪岭社区居委会,居委会行使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中侨公司负责对原华侨农场的财产、物业等进行生产经营,隶属韶关市国资委管理。

  消雪岭社区位于樟市镇西南部,北江河西岸,距离曲江县乌石镇北江渡口不足3公里,距离韶关市区38公里。辖区面积为3.01平方公里,总人口1398人,其中归侨745人,侨眷432人。消雪岭华侨茶场原来以茶产业为主,1995年起转种水果。现已种植了2500多亩的槿柑、脐橙、沙田柚等优质水果。其中消雪岭柑橙产量高、品质好,在全市范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0、大旺华侨农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旺华侨农场原为省属国营农场,成立于1958年;1978年因接收6376名越南归难侨而更名为大旺华侨农场,归口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1988年划归肇庆市管理;1992年底在大旺华侨农场基础上设立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赋予县级行政和经济管理职能;2002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迁园大旺华侨农场,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大旺华侨农场、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肇庆高新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2004年7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2010年9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1年8月被国家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2012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开发区总面积96.85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现有常住人口82976人,其中归侨3094人,侨眷3456人、三峡水库移民1000多人、省内石灰岩水库移民8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8万多人。

  21、普宁华侨农场(揭阳市普宁华侨管理区):

  揭阳市普侨区(普宁华侨农场)是广东省23个华侨农场之一,始建于1961年,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13个国家和地区,壮、瑶、京、苗等6个少数民族,132个姓氏的归难侨。1995年8月,经揭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改制设立为普侨区,为县(处)级单位,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现常住人口11115人,其中归侨2366人,侨眷5960人。

  近年来,普侨区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不断提升经济质量和内涵。一是规划启动了揭阳市华侨文化产业创意园规划建设。该项目已列为省(广东省)部(国侨办)重点战略合作项目,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涵盖印象潮汕体验区、民俗文化发展区、农垦热带庄园区、创智产业园区、养生文化发展区和碧水云天度假区六大功能区。二是着力构建中药材产业园区。普侨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适宜降香、沉香、檀香等珍稀南药种植生长的独特气候、土壤条件。我区以此为依托,在普侨区绿世纪珍稀南药种植基地原有产业积淀的基础上,借力普宁中药材市场等周边资源,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构建以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目前,正加紧进行产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22、岗美华侨农场(阳江市岗侨工业园)

  岗美华侨农场于1964年创建,共安置归难侨3943人。1998年5月改制设区,批准为县级管理区,隶属阳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时保留华侨农场牌子。2009年12月15日,正式撤销岗侨管理区,挂牌成立阳江市岗侨工业园,隶属阳江市高新区管理。

  阳江市岗侨工业园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与阳春、阳东相邻,辖区面积为43.93平方公里,总人口4973人,其中归侨2140人,侨眷800人。园区交通便利,距阳江市区28公里,阳春市区12公里,阳阳铁路横贯全区,并设有岗美站。园区四季如春,林木葱郁,生态环境优美。橡胶、茶树等经济林覆盖全区,主要出产橡胶、茶叶、碧玉珍笋、蚕桑等农副产品及瘦肉型猪苗和优质淡水鱼,湖泊、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大。2012年引进首个旅游项目――阳江市南湖国旅凤凰湖温泉度假村,项目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每年接待总人数为150万人次,年拉动旅游服务业收入超30亿元。

  23、大槐华侨农场(江门恩平市大槐镇)

  大槐镇(大槐华侨农场)位于恩平市南部,是珠三角通向粤西地区及广西、海南的交通要塞,东近恩平港码头,南接阳江市,北靠恩平中心城区。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13个村(居)委会,人口近3万人。其中华侨农场管辖5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2.88平方公里,总人口6102人(其中归侨1890人,侨眷948人)。大槐华侨农场的前身是广东省国营大槐农场,1978年安置越南归难侨后改称大槐华侨农场。1996年设立恩侨镇,2001年撤销恩侨镇并入大槐镇(保留大槐华侨农场牌子)。

  大槐华侨农场从1996年设镇到2001年的并镇等一系列的行政改革,管理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已赋予镇级职能,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于2001年6月起移交恩平市政府管理,分离办社会工作得到落实。2002年,该项工作经恩平市劳动保障、侨务部门组成工作小组,根据职工原始档案核实,对已核实职工身份的在职和退休职工已全部落实解除劳动关系和纳入社保,共有2721人,其中在职1810人,退休911人。侨场归难侨2008年10前退休的已纳入职工医保421人,“4050”归难侨参加职工医保19人,其余5530人参加城乡医保,覆盖率达100%。我场已确定管理权的土地31860亩,已全面办理土地证,100%确权。2006年至2010年的归难侨改危任务693户已完成。目前大槐华侨农场并入大槐镇,体制已融入地方;本地职工、归侨职工及其子弟已经融入当地社会的管理;并镇后侨场的经济已同步合并。

  工业发展上,通过建设同富裕工业园(六家松工业园),筑载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发展工业为主线,以引进大项目和发展特色经济为抓手,抓好六家松工业区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利用省国土厅下达1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六家松工业区做大做强,推进全镇(场)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业发展上,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坚持发展现代产业。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国有集体资产,加快发展商业、房地产和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且市场需求较大的农产品,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级经济;认真落实有关惠农政策,引导广大职工及归侨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农产品,增加收入。

【编辑:罗渊】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