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召开“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协商会(2)

九三学社汕头市委会:
弘扬海洋文化传统
抓住创办试验区契机,加强与东南亚华侨合作,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恢复潮汕地区和潮人文化在海上丝路的历史功绩。与国外合作制作文化产品,正面宣传潮人在海外拓展的功绩,如潮人对南海诸岛的命名,郑信在泰国当皇帝,林道乾开发泰国大年港,潮人海外称王的精英。
建立海上孔子学院,利用国内外学生的不同假期,乘坐轮船,组织海上丝路的游学。开展对外谈判文化合作,如恢复自由行权利,双边协议扩大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采用中间保全的办法,组织文物及美术品的巡展等。由试验区出面,申请成立海上丝路出版社,利用国际通用书号,出版、发行有关海上丝路的各国文字的文化著作。减免此类书刊出口税率。
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以法治保障华侨试验区发展
在市委领导下,用好立法权,抓紧制定《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以《条例》为主干,各项相关规定为支干,与规定相配套的有关制度为枝叶,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要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重视听取专家、学者、律师等各界人士的意见,重视做好委托第三方立法的工作。抓紧清理不适应试验区发展需要、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部门色彩浓重的地方性法规,该修改的要修改,该废除的要废除。对于不涉及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试验区法规规章,可以适应立法转换,借鉴港澳地区乃至有关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十分重视严格文明规范的行政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对行政许可、处罚、强制、征收、检查等执法行为,都要制定具体执法细则、裁量标准和操作流程,切实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正。
要健全执法取证、告知、听证、罚没收入管理、执法争议协调等制度,加强监督,惩治腐败。突出法律制度创新,可考虑设立试验区独立的法院、检察院,聘请华侨港澳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法院审理案件。探索试验区内允许仲裁判决互认,即试验区承认港澳地区的裁决及判决,并可由当事人申请执行居住所在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在试验区内的被执行人财产。此外,还要依法保护试验区区域内的单位、个人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以公共外交提升
试验区功能地位
要从国家战略定位上来认识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意义。国家在汕头设立试验区是要求我们创新侨务工作模式,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我们必须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以开展公共外交为抓手,以华侨华人为着力点,开展政府、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动,创新民间交流平台,创造出属于汕头的公共外交工作经验。
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开拓我(汕头)市公共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要充分发挥我(汕头)市涉外涉侨涉文等党政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各国各地区潮籍社团和人士的互动联谊,以商促政,以侨促政,促进侨居国的政治和政策向有利于“海丝”建设和我(中)国国家利益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作用,建议参照省政协和惠州、中山等市做法,成立公共外交协会。加强与从事对外交往研究的机构和高校、从事跨国经营和服务的企业、以及我(汕头)市在公共外交领域有影响人士的联系,共同促进我(汕头)市的公共外交工作。
要以扎实的公共外交成果,提高汕头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潮人和华侨为载体,有意识地扩大同潮人较为集中的外国地方议会、政府、政党、重要智库、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交往。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以东南亚为主,要以东南亚作为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突破口来带动我(汕头)市的公共外交工作。认真做好外宣规划,加强媒体和网络互动,抢抓话语权,开展信息传播和汕头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舆论塑造工作。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规划建设
华侨文化博览园
在试验区规划建设“华侨文化博览园”,园内可设置国际华侨会展中心、著名侨领蜡像馆、各侨居国华侨华人特色馆。争取国务院政策支持,给予“华侨文化博览园”进口销售的洋货享受零关税政策。整合“南澳一号” 海底沉船等历史资源,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下大力气保护、活化、开发以小公园为中心的一批具有开埠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除了相继修缮建成的开埠文物纪念馆、海史关史陈列馆、邮政博物馆外,还要重点保育活化原英、日等国领事馆、南生公司大楼、香园、桂园、胡文虎大楼、日军投降汕头区受降处旧址等重要历史建筑和开埠历史文化风貌区。可以借鉴开平碉楼的成动经验,邀请国家级专家来汕勘察评定,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举办诸如国际渡海活动、环汕头湾国际自行车赛、中信高尔夫国际邀请赛、国际帆船或帆板赛、国际马拉松游泳比赛、龙舟邀请赛等国际体育表演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平台。
以华侨为主题,吸取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精心打造兼具海上丝绸之路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如以“红头船”或“妈祖”为主题的大型演出,作为 “华侨文化博览园”固定的演出节目。重点开发南澳国际休闲旅游岛,同时着力打造华侨文化旅游品牌。争取创办华人影视城,创办华侨出版社,出版有影响力的华人著作;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华侨文化论坛等,建议在汕头大学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市政协侨联界别:
放宽侨资准入门槛
建议争取国家支持,放宽侨资准入行业门类,允许创新运营模式,降低试验区的投资准入门槛。学习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区内投资软环境,力争使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华侨华人在中国大陆首选的投资目的地。
协调好与周边地市的产业关系,科学进行产业规划,根据各市资源优势配置产业,实现优势互补。试验区重点发展金融、研发、贸易、会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根据定位有所选择。
在对外推介试验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在试验区的软硬件建设上,应营造出浓烈的中国文化元素、潮汕乡土气息,进一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特别是第二、三代的新生代侨胞)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服务好现有侨资企业,让现有侨资企业在汕头不断发展壮大,并主动宣传汕头好的投资环境,这是实现以侨引侨比较有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