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东省23个华侨农场实现"三融入"发展目标

2016年12月08日 10: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广东是全国侨务大省,也是全国为安置归国华侨而建立华侨农场最多的省份。我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归难侨6.9万人,占全国华侨农场归难侨总数的43%。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2008年省政府出台《印发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8〕3号),提出2015年彻底告别华侨农场的管理体制,侨镇办(区)与当地实现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成立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系列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近几年来,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侨办主任李心表示。作为我省侨场改革发展工作牵头单位的省侨办,积极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支持侨场改革发展。

  经过8年努力,我省华侨农场基本实现了省政府制定的改革发展目标,农场领导体制基本理顺,23个华侨农场全部改制为经济管理区、镇一级建制或街道办事处或发展公司;基本完成剥离农场所承担的社会工作,将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事务纳入地方政府归口管理;归难侨及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肯定了全省23个华侨农场基本实现“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我省华侨农场地区从今年起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亮点一 下大本改善公共服务

  为推动华侨农场管理融入社会,我省各级政府根据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改善侨场公共服务:一是基本完成侨场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移交侨场办社会职能机构401个,实行归口统筹管理,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华侨农场区域纳入本级财政管理,与所辖其他区、镇(街道)一视同仁,大大减轻了华侨农场的负担。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省政府将17个困难华侨农场的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扶持当地发展政策的实施范围,将农田水利、防洪排涝设施、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分别纳入省专项规划统筹安排。2008年省交通厅建立了全省华侨农场道路交通专项数据库,优先安排华侨农场道路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华侨农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场实现全部通高速公路。2011年省水利厅安排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解决华侨农场近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08年以来,全省侨场新建、扩建和修建不同等级的道路902公里,新建、扩建自来水厂10座,改造电网1497公里,设立社区文化站点109个,新建、改造学校、医院共51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侨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三是推动侨场职工纳入社保医保体系,省、市两级财政安排近4亿元资金,华侨农场参加养老保险16.3万人,参保率达96%,参加医疗保险29.7万人;低保救济纳入属地管理,共有7903名华侨农场职工群众纳入低保。

  亮点二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2008年以来,我省华侨农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平沙侨场万亩罗非鱼养殖基地、珠江侨场和红旗侨场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大南山侨场万亩优质水果和茶叶种植基地、普宁侨场万亩名贵中草药材种植示范园、迳口侨场优质供港蔬菜基地、陆丰侨场优质亚热带水果种植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基地,培育了如“珠江绿色有机蔬菜”“北极罗非鱼”“陆丰优质水果”等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农场职工增产又增收。英德市英红镇(英红华侨茶场)被授予中国红茶之乡,鹤山市双合镇(合成华侨农场)被南方日报等评为最具生态价值茶乡。

  依托特殊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华侨农场土地资源优势,各地华侨农场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华侨农场加快建设工业产业转移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侨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以来,全省侨场共引进工业项目超过650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目前,我省华侨农场区域已经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10个。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成为全国在华侨农场区域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湛江市奋勇经济区(奋勇华侨农场)被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授予“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成为湛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清远华侨工业园、广东顺德(英德)产业新城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引擎”。

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成为全国在华侨农场区域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成为全国在华侨农场区域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华侨农场同时构建生态、宜居的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酒店、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平沙海泉湾温泉度假旅游、迳口九道谷漂流与农业生态旅游,海宴、英德、普宁、大南山东南亚风情旅游,英红茶文化休闲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侨镇(潼湖华侨农场)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镇,珠海市高栏港区平沙镇(平沙华侨农场)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名镇。

梅州蕉岭华侨农场将危房改造与规范农村建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
梅州蕉岭华侨农场将危房改造与规范农村建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

  亮点三 下决心改造危房

  为彻底改善华侨农场归侨职工的住房条件,我省开展了两轮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

  省政府把侨场危房改造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和省政府督办事项。省人大两次组织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专题调研,对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进行检查督察。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推动了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

  2007年-2010年实施归难侨危房改造安居工程,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8亿元,共完成全省23个华侨农场及安置在我省农垦农场的18318户归难侨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改造任务;2012年-2015年开展非归难侨和新增归难侨危房户危房改造工作,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6.93亿元,支持全省35889户华侨农场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归难侨和职工群众因房屋陈旧而造成的安全隐患,改善了侨场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快了侨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侨场面貌的改变,推动了侨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梦·归侨情”文艺演出在惠州潼湖华侨农场举行,“华侨农场文化活动周”成为侨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中国梦·归侨情”文艺演出在惠州潼湖华侨农场举行,“华侨农场文化活动周”成为侨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亮点四 构建归侨精神家园

  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归难侨,形成了多元并蓄、开放包容的侨文化。这成为华侨农场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稀缺资源。2008年以来,在华侨农场改革发展中,侨场进一步利用自然风光、地理条件、归侨风俗、异国风情等独特条件,开发“自然风光旅游”“侨乡风土人情旅游”“农家乐旅游”等项目,将东南亚歌舞表演、归侨特色小吃等“侨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和旅游观光休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华侨农场产业发展和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各地市政府和侨务部门把保护好侨场历史文化作为帮助归难侨职工守护精神家园、丰富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作为华侨农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切实抓紧抓好。结合社区建设、“侨之家”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场史、侨史保护、展示和宣传;并在国务院侨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加快推进华侨农场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化工作,反映国家接收安置归难侨的关怀史、华侨农场开发建设的奋斗史和归难侨职工锐意进取的改革史,为后世保存下完整真实的华侨农场发展史。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