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唐人街:汉堡“小中国”的兴起与衰落(组图)(2)

水手馆助中国人逃离
首饰街华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1929年10月,来自浙江宁波的老海员陈纪林,在唐人街成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协会——“水手馆”。不过好景不长,随着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华人的噩梦开始了。
1938年,希特勒开始推行“纯净德国血统”政策,认为“五代都是德国人的才是真正的德国人”。华人被逼与德国太太离婚,理由是“会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1939年前后,“二战”一触即发,纳粹政权逐步加大对移民的迫害,华人开始逃离。但仍有少许华人留守在首饰街,他们以为纳粹针对的只是犹太人。
风云突变,1944年5月初,“水手馆”陈纪林接到纳粹内线的密信,说纳粹准备向中国人动手。他紧急告知了当地华人,几日内,100多中国人逃离唐人街。1944年5月13日,秘密警察以凭空捏造的“通敌罪”将首饰街的中国人全部逮捕,投进位于威廉斯堡的“明日集中营”香港饭店孤独延续唐人街历史
虽然唐人街几乎被毁灭,但有一家名为“香港饭店”的小旅馆,至今仍延续着百年前“汉堡小中国”区的历史。这家旅馆位于与首饰街平行的另一条街上,两地不过相隔5分钟的步行路程。
旅馆不大,只有一层楼,总共加起来不到15间客房。入口的门厅看起来更像是间老旧的酒吧,里面挂满德国足球队的队服和花花绿绿的明信片。50多岁的女店员布基特指着墙上挂着的两任旅馆老板的照片,向人们讲述起旅馆创始人张先生(Chong Tinlam)的故事。
在纳粹当局于1944年展开的“中国行动”中,张先生也未能幸免。他是160名被抓中国人中的一员,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在狱中,中国人遭受严刑拷打,每天还要被迫做劳工,此外,集中营里的卫生状况很差。部分人不堪重负和凌辱而死,但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抗争,张先生与其余140多人活了下来。战后,他们重获自由。
然而,由于德国许多城市被战争重创,陷入经济萧条的困境,与张先生一同获释的中国人都纷纷离开了汉堡。只有张先生等少数人依靠战前做生意的积累,留了下来。
张先生重新盘下“香港饭店”,克服重重困难后,几乎以一己之力延续着唐人街的历史。
“我们的前老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争者!”女店员布基特说道。战后,曾经以来往汉堡的中国旅客为主要客源的旅馆生意,因中国人的离去变得举步维艰。张先生顶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将“香港饭店”的生意坚持下来,并操持得有声有色。
直到1983年,张先生去世之后,这家旅馆才交给他的女儿接管。现在,这家“百年老店”虽然经历诸多风雨飘摇,却仍然稳稳地屹立于“小中国”区的街角,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女店员介绍道,旅馆曾经过数次翻修,内部格局没做什么变化,以尽量保留“小中国”当年的印记。而旅馆前台悬挂的一张张在“小中国”时代,各国旅客留下的旧钞和明信片,继续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有关“消失的唐人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