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德国唐人街:汉堡“小中国”的兴起与衰落(组图)(3)

2014年09月19日 15:5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

  比“汉堡小中国”还早近百年,第一位华人便踏上了德意志的土地。他的名字叫做冯亚星(Assing)。冯亚星的伯父是晚清主管广东海关的洋务大臣,因工作之便,认识了许多欧洲船主、船长,而且关系处得挺好。沾伯父的光冯亚星很小时就有机会到外国船上去玩,甚至跟着货船到国外去旅游。

  1823年,冯亚星与兄弟冯亚学(Haho)来到柏林,成为最早到德国的华人。两人来到柏林后,住在贝伦街65号。兄弟俩身穿中国服装,在里德里希大街靠表演二胡、中国功夫和中国书法谋生。遥远神秘的东方人和美妙的广东音乐使德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观看冯氏兄弟表演后的激动心情。德国著名的雕刻家特弗里德·沙多曾给冯氏兄弟画过一副肖像画,画上还有兄弟俩的两位德国妻子,现在这幅画像已经成为冯氏家族后代们凭吊宗族的怀念之物了。

  1826年,冯亚星和冯亚学在波茨坦出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宫廷茶道师”。这其实是个虚衔,为的是让冯氏兄弟领取与这职务同等丰厚的工资而从事交流活动。1828至1829年,冯氏兄弟将6篇宗教文献译成中文,其中《圣经·新约》的手稿至今仍保存在德国国家图书馆。

  1829年,冯亚星在外漂泊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家乡,看望他在家乡的亲人。只短短停留了14天,他又一次飘洋过海,继续他周游世界之旅。冯亚星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自豪地写到,“我是整个世界的自由之子,我可以去我想去的地方”。他先后又到过伦敦、爱丁堡、利物浦、非洲的好望角、美洲的新奥尔良等地,最终消失在浩瀚的世界版图之中。

  在柏林生活过的那些中国人

  柏林夏洛滕堡——威尔默斯多夫区区长莫妮卡女士能用简单的中文进行交谈。她说:“当第一个中国人冯亚星来到柏林时,人们在集市上都用奇异的眼光来观察这个来自‘异域’的小伙。而今天,大约有1.2万华人生活在柏林,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中国人在柏林》一书的作者余德美(Dagmar Yu)则从30年前便开始尝试对居住在德国的中国人进行详尽的史实搜索和整理纪录。

  余德美1943年出生在柏林,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中国人。她回忆道,在德国政府还在奉行种族主义至尊的年代,中国学生和商人在柏林的生活十分艰难,“父母亲是在纳粹统治时期相爱的,二次大战时期德国不允许本国人与其它种族的人结婚,理由是会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第一家中国餐馆出现在柏林康德大街(Kantstrasse)上,叫做“天津酒家”。今天,这家餐馆已被一家眼镜店所取代,不过单单康德大街上已有了近20家中国餐馆。余德美介绍,“20年代,康德大街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很有名了,因为柏林科技大学,中国大使馆,柏林政治学院都集中在这里。”

  二战期间所有中餐馆都被迫关闭。战后柏林的首家中餐馆“广州酒家”由余德美的父亲所创建。二战前,余德美的父亲余克明取得了桥梁建筑专业的硕士学位;1947年,余克明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和他的厨师友人一起开了这家小餐馆。

  1861年,德国普鲁士国王与中国清朝皇帝签订了贸易友好协定后,便开始有中国学生来德国留学。余德美在书中写到,“1923年,中国留学生在柏林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000余人。当时德国经济遭遇通货膨胀,‘帝国马克’贬值,中国当时的货币价值甚至超过德国很多。”

  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与艺术家,如周恩来、徐悲鸿和台湾画家林风眠等。他们先后从巴黎辗转到柏林生活的主要原因就是柏林的低物价。余德美说:“据资料中记载当时人们在巴黎只能生活1个月的费用,在柏林可以生活3个月。”

  周恩来来柏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德国华人进行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都是周恩来和朱德在柏林组织领导的。(陈磊)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