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全球杰出律师”张翠萍:积极心态活出精彩人生(2)

2014年12月16日 14:0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锲而不舍的“追梦人”

  因为对文字感兴趣,张翠萍从小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做外语翻译,一个是做律师。1995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实现了第一个理想,但成为律师的梦想一直没有放弃。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快速增长期,喜爱读书看世界的张翠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心想:“如果我做一个涉外律师,不就可以把这两个梦想结合起来了吗!”

  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执着追逐梦想的人。大三时,张翠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拔到日本爱知大学交换留学。尽管被安排的学习方向是日本文学,也勤勤恳恳地啃着晦涩难懂的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但很快,张翠萍就发现学校法律专业的课程是开放的,自己可以随时去听。自此,法律专业的课堂上就多了一个每天坐在第一排的中国留学生。张翠萍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打破砂锅问到底,马上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当知道这是一位其它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时,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回国后,拿着日本教授的推荐信,张翠萍顺利进入日本知名法律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从事法律翻译工作,开始接触法律业务。她利用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拼命自学法律知识,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如愿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还在合格率仅为6.68%的首届国家司法考试中高分过关。“其实,即使失败了,我也不会纠结,大不了总结教训再来。能勇敢追求目标就是成功。不以成败论英雄,挑战就是乐趣,努力过即可。”张翠萍坚定地说。也是出于这种心态,使得张翠萍毅然在33岁时放弃中国三大所之一中伦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位置,东渡日本,迎接下一个新的挑战。

  做足功夫巧化干戈为玉帛

  跨出东渡日本这一步,有勇于挑战、不惧失败这一心态做支撑,更有张翠萍对中日间投资法律需求敏锐的判断。

  来日前,在长达10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现地法律服务中,张翠萍发现,有不少有决策权的日本总部对中国法律制度及其运用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往往认为中国没有“法律”,一上来就要“找关系”,或者不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因此导致了不少投资、经营决策的失误。

  另一方面,自2009年起,张翠萍律师参与了包括中国知名民营资本并购日本本间高尔夫等数个著名的对日投资案件,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对在日中国律师的需求。就像日本律师出现在本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前线一样,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一样需要中国律师一起走出国门,保驾护航。于是,“到东京去,成为服务于中日投资平台的‘身边律师’”这一想法,最终促成了张翠萍的东渡。

  时至今日,张翠萍律师从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法律业务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她对中国涉外法律制度的变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过去不可能,现在可能;过去可能,现在不可能。变革期的律师业务,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产业发展成熟度的提高和中国政府部门管理经验的积累,过去很多想在中国操作却无法实现的日本成熟商业模式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对于进军日本市场的中国客户,张翠萍也始终强调入乡随俗、心态最重要。张翠萍总结说:“圆满解决事情需要平和、平等的心态。最好的律师并不是打赢一场场官司,而是化干戈为玉帛,让委托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各国法律上的障碍,不如说是彼此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出了问题。只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可以获得双赢。”而客户也深有体会地说:“到日本开展海外并购一定要找到最优秀的律师。因为不论收购者是谁,谈判桌上的直接对手往往是双方指定的律师。由于中日两国的法律和文化存在差异,找到一个熟悉中日两国法律和文化的专业律师对收购双方非常重要。”然而,中国企业在进行境外并购时,却往往忽视聘请律师的重要性,往往为省一点律师费而因小失大。张翠萍就曾经受理过这么一个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纠纷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中国企业在合同谈判时未聘请律师,被对方在合同的日文版本中多加了一个对己方非常不利的条款却浑然不知,结果白白损失了数百万日元。

  她说:“很多时候,事后救济的成本远远高于事前预防。这跟养生是一个道理。经验丰富的律师知道可能在哪个环节会出问题,事先设计好商业模式和风险管控,其实企业省的钱更多。所谓‘钱要用在刀刃上’,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张翠萍喜欢用“存在即合理”来形容自己的人生态度。她认为,困难也好、差异也好,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必去介意。能在日本取得成就的华人,首先要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然后以这个身份自然融入日本社会。只要尊重日本的文化习俗和行业规则,华人没有必要抹杀个性、强求自己变成“日本人”。拥有了这种正常心态,凡事顺其自然,华人在异国他乡同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林道国)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