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企业家关注两会:四个全面为复兴之路规划蓝图(2)
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
施乃康说:“我记得新一届常委班子亮相时,习近平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人民最纯真的中国梦。”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施乃康看来,这句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是一项事关13亿中国人民福祉的大工程,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这句话深深的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交响曲的优美旋律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施乃康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他最近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
施乃康认为,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已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GDP保持在7%左右,是中国在经济转型道路上,由高速增长到稳定高质增长的必然之路。
在达沃斯论坛上,中外经济学家都会谈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部分专家看好,也有一部分质疑。面对对中国经济下滑的质疑和忧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依然在合理区间。施乃康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底气”的。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是不准确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新机遇,下一个30年将仍然是属于中国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施乃康说。
施乃康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各地两会围绕上述三大关键词,积极部署对接国家战略。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特点之一。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施乃康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守护中国改革
施乃康直言:“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2015年是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回望来路,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2012年12月,刚刚履新总书记的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3年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实践,经过新一届党中央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
施乃康说:“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老百姓对保障自身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治国理念摆在了更具突出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还是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推动改革深化的最佳途径。施乃康认为,“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改革都是从变法开始的;从国外情况看,法国推行养老制度改革,美国推行医疗制度改革,都是通过法治的途径。”因此,改革越是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让政府和人民共享法治红利,以法治来引领改革方向、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
施乃康说:“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到2020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谋划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反腐让中国在世界上赢得更多的信心和尊重。施乃康说:“无论是国内的人民群众或是海外的华侨华人,无人不为共产党‘打老虎’、‘拍苍蝇’的决心与行动拍手称快。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营造“好的政治生态”,这让我们海外侨界信心倍增。”
施乃康说,有学者研究指出,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党的建设篇幅最多、内容最丰富。不过习近平这些讲话不是笼统地就党建谈党建,而是始终贯穿一个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又在“从严治党”前面加了“全面”两个字。“全面”这两个字加得很关键,也很必要。全面从严治党将锻造中国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施乃康认为:“从2012年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出台,到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到2014年底开展的多轮中央巡视组的全面启动,一步一步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推上了新台阶,让社会各界人士齐手为之点赞。”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说,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发展党的事业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六个“必须”字字使人发省、句句引人深思。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施乃康引用这句名言表达自己的心境。他认为:“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伟大使命。”(钟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