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裔的“中国梦”:培养下一代华人领袖(图)(3)
“青年领袖计划”学员肖朗:与“华人融入主流”产生共鸣

肖朗是“青年领袖计划”的第一批成员,也是一家艺术咨询公司的创办人。两年前朋友推荐肖朗了解“青年领袖计划”项目,当时她正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商业咨询的工作,并且正在自己筹划建立一个艺术相关的非盈利性小组,主要关注英国本地的华人艺术家如何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以及普通华人如何能够通过参与文化艺术的活动来更过的接触主流社会生活。
当时,“青年领袖计划”项目强调的帮助华人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的方向和肖朗的思想正好产生共鸣,也让她开始真正关注这个项目。她想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想法。
另一个吸引她的地方是项目对领导力的培养,她希望在过程中能够接触有领导力的人,有利于自己的组织发展。因为当时也计划未来的一段时间留在英国,她觉得或许参加这个项目会成为她接触主流社会的一种途径。带着这些期待和愿望,肖朗报了名,并且成为少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成员中的一位。
肖朗现在还记得第一天在议会里面同其他成员见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拿着很厚的一沓简历,里面每一个人都很棒,当时让我想到了桑德伯格曾在《向前一步》中写道,在骗子心里,觉得自己的成就是侥幸得来的。大家都很厉害,但是看到这些战友也让我充满期待。”
与不同成长背景的成员一起参与学习,也让肖朗锻炼了在多元环境中如何更加自信地体现自己的优势。“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成员,和其他英国出生的华裔或者香港移民相比,语言方面肯定不是我的优势,但是碰到与中国背景有关的内容就是我的强项,毕竟我们的项目都是跟华人社区有关,所以要站到自己的优势点思考问题。”
肖朗当时被分在第一个项目的小组,课题是“中国梦”,关注中国企业进入英国市场后的品牌形象建立,他们通过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形象进行包装。在2014年6月,肖朗参与的“中国梦”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出炉,并且同英国顶尖传播公司WPP合作,举行相关论坛,请到行业顶尖专家到现场进行探讨。
回忆当时,肖朗说,她们小组每周有一次集体讨论,大家一起策划一些活动。每个成员轮流当团队领导,整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领导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因为这个训练不是做完以后立刻产生价值,是一个长远的影响和收获。在有很多压力的情况下,还在进行和谈论看似与个人无关的话题,就看你要如何调整和学习。”
就在参加“青年领袖计划”这一年,肖朗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团队中获得的思想激荡、人脉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更加坚定了她创业的决心。
经验谈:如果真心想来,就按照要求认真准备。另外,在来之前,要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想要提高。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在那些看似和自己无关的项目中学习自己需要的技能。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灵活地把握机会,可能会有额外的收获。
“青年领袖计划”学员:我就是想来跟韦鸣恩勋爵学习

山东小伙徐曦2009年来到英国,学习意大利语和管理专业,目前在英国安永会计事务所从事管理咨询师工作。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热衷于志愿者服务的徐曦被UCL提名,成为90名英国大学生火炬手中唯一的中国人。
之所以去申请“青年领袖计划”项目第一批的成员,徐曦坦言完全是奔着韦鸣恩这个人来的。他在学生时代就对公益事业和社会体验很感兴趣,来英国以后,卡梅伦政府上台,韦鸣恩勋爵提出的“大社会计划”让徐曦对他印象深刻。“跟我当时正在学校建立推动的项目和思想特别吻合,觉得志同道合,那时就特别希望能有一天跟他沟通,得到他的建议。所以看到这个机会,我就觉得要去试一下。”
谈到自己参加“青年领袖计划”项目的收获,徐曦表示,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可以拓展人脉,接触到各行业的高端精英。但对徐曦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所有一起参与的人,看到自己和其他成员的不同,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没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来自不同背景,而且很多人和我是完全互补,我很想学习他们的闪光点,而且他们也都很愿意去分享。”
另外,在参加项目时,徐曦也看到了自身在生活和事业上的提升。“会对世界价值观的建立有影响,不是速成的那种立刻有成果,而是在你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会逐渐地体验到一种更深层的东西,会引导你做一些改变。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较内向,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并不是在参与项目那一年的收获,而是开始认识到需要的东西就要自己主动争取。要自信,你不说出来自己想要什么,别人永远不会主动给你。但是说出来试一试,不成也没关系。”
经验谈:每个人从“青年领袖计划”项目中学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学到自己想要的,也可能收获意料之外的东西,要在参加之前合理设定自己的期望值。在参加项目之后,要思考如何能把自己学到的用到自己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