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式教育 VS 西式教育:华人中西合璧寻教子良方(2)

2015年08月25日 09: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效仿。图为伊丽莎白?特拉斯在中国观摩数学教学。(BBC中文网)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效仿。图为伊丽莎白?特拉斯在中国观摩数学教学。(BBC中文网)
英国“虎妈猫爸”谈教育: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资料图)

  从效果看中式教育毁誉参半 外国父母也钟情“中国式智慧”

  中式教育收获的效果,可以说是好坏皆有。严苛教育既可以把人逼上绝境,做出杀人越货的举措;也可以带领人走上巅峰,手捧奖项归来。

  加拿大华裔女孩詹妮弗?潘的父母把她培养成为了别人眼中一名优秀的女儿,然而当她长大后,却雇凶杀死自己的父母。从詹妮弗小的时候,控制欲极强的父亲每日跟踪着她的学习状况和一切活动,却并不知道她因为膝关节的损伤,花样滑冰的奥运梦想破灭了,成绩也在下降。詹妮弗一直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最终因为父亲不让她交男朋友也不许她参加聚会这个导火索,24岁的詹妮弗找来了杀手。

  当然华人的中式教育不会只产生这样的悲剧,华裔学子也在各个领域频创佳绩。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公布了2015年决赛入围名单,40名决赛选手中有13名为华裔学生。其中华裔学生孙菀泽等以其出色的表现赢得宝贵的决赛机会。菲律宾华裔数学奇才许锦标在阿根廷麦黎巴拉沓举行的第5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IMO)荣获铜牌奖,他也成为菲律宾科学中学学生荣获这一享有崇高荣誉奖项的第一人。加拿大华裔乐瑞婷作为多伦多大学有机化学华裔博士班候选人,已名列富比士“30位最优秀的30岁以下人士”科学和卫生项目的精英,被富比士形容成“未来之星”。

  此外,各国华裔学生也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世界名校的橄榄枝。在加拿大卑诗省北本那比中学就读的16岁华裔学生萧宇阳,上月收到哈佛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成为继姐姐萧宇琪之后,家里第二个入读哈佛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因为培养出两个哈佛学生而成为当地名人。

  正因为中国学子在海外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让外国的父母对华人教育态度逐渐发生改变。不少外国的父母甚至主动学习华人的教育方式,甚至送孩子到中国读书。

  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就达成了共识,决定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希望孩子不仅能吸收西方文化,也要接受中国教育,拥有“中国式智慧”。澳大利亚墨尔本人詹姆斯在中国的南京工作,两年前他把妻子和儿子也带来了,“我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让他来读书,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国的教育让詹姆斯觉得,儿子在这里的收获将更大。

  海外华人中西合璧巧教子 因材施教效果佳

  华裔学子在海外取得卓越的成绩,与其中西合璧的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无所谓对错,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而中西教育的融合也实现了取长补短,折中的教育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专家王冬莹就是因材施教的推崇者。她认为每个人对好的标准不同,有的人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的人则觉得一定要读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而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王女士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发掘孩子的兴趣点,选择一种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探索什么样的教育观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比选择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要来得实际。

  “英特尔科学奖”入围者陈舒扬的父母则是中西合璧折中教育方式的推崇者。陈舒扬说父母很尊重他自己的意见,在学习方面给他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当他尝试新事物时每次都得到父母的热情鼓励。儿女双双走进哈佛校园的于巾帼认为,现在的孩子不能完全采用“大棒”式教育,建议配合西方的“鼓励”式教育,适当给孩子一些“胡萝卜”,用以激发孩子的热情,树立孩子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也更有学习的热情。至于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家长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加拿大华人教授梁鹤年更是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育儿经”,他不照搬西方育儿方式,而是取西式教育中精华的部分融合于中式教育,采用了很多东方式养育法。比如孩子做家务一定不能付酬,家庭以爱为本,而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看作交易关系。再比如西方教育讲兴趣、重自由,倡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梁教授认为,孩子始终是孩子,大人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没有纪律,兴趣不会长久,自由也只是胡来。家里的四个男孩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下,三个儿子都先后考上好的学校,如今四子都已成家立业,在今天也算得上“成功”。

  中外教育各有利弊,海外华人因其特殊身份,在保有中式教育思想的同时,不断地接受一些外来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可以更为自然地实现对中外教育的融合,势必会成为改良传统中式教育的生力军。(完)

【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