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华二代”:我是百分百的中国人和法国人(2)
不要再问我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我是百分百的中国人,也是百分百的法国人
通往三色旗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拿到“纸张”,并不意味着拥有了完全的尊严。
在离乡20多年后,王瑞的父母却开始渴望“回国度过下半生”。除了因为“胃是最爱国的”,父亲还不时向他表露自己的痛苦,“走在法国街上,我就像一个盲人,一个耳朵听不见的人。”有人向他问路,他听不懂,街边的广告牌,他看不懂。看法语电视,他听得见声音,听不懂话语;看得到人物,看不懂情节。
每每这时,王瑞便会想起一首中文歌曲《其实不快乐》,“我听不见,我看不见”。
不止一次,父亲对他说,“在法国我就好像一个‘残废人’,但我希望你不要再做这样的‘残废人’了。”
与他不同,他的儿子如今外表有型,谈吐风趣,还是华裔青年协会现会长,多次代表华人在媒体上发声。
此前,在法国人眼中,华人移民友好勤劳,但同时也沉默神秘。一位在巴黎13区“中国城”长大的法籍非裔朋友认真地告诉我:“在埃菲尔铁塔下面,你可以看见许多人兜售劣质的铁塔纪念品,在肮脏的地铁过道里,你可以看见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繁华的街头,你可以看见有人跪在地上,举着‘我饿了’的牌子,他们多是外来移民,是偷渡者,可能是黑人,是阿拉伯人,但你绝对看不见一个中国面孔。”
在这位非裔朋友看来,华人移民有着野草般顽强的韧劲。“没有地方住,他们便去搭铺;穷,他们便日夜干活,总之,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任劳任怨,绝不指望不劳而获,也不会轻易向外人展示其中的艰辛。”
不过,对许多法国人来说,硬币的反面便是——“他们只关心挣钱,不关心法国社会,也不热衷政治活动”。
一些在法国长大的华二代,也曾这样形容他们的父母——“鸡那样睡、牛那样干、猪那样吃”。对于从小接受法国教育的王立杰来说,父辈作为商人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们还是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懂得也不愿意和法国人沟通。
父母往往需要孩子帮忙翻译,所以要求孩子学好法语,但也仅限于此,做生意绰绰有余了。王立杰读律师专业时,便顶着巨大的压力。那时,有很多人问他父母,“你孩子在做什么? ”父母说在读大学,他们都会惊诧不已,“啊?啊?怎么还在读书啊?”
这时,他们便举例说,谁谁家的孩子读大学读了5年,最后还不是开餐馆啊,开车啊,给人家打工。王立杰有个发小学习特别好,但是大学读了两年便退学了。他觉得读书不值,“毕业了毕竟还是在城市里面打工,可能最开始只有两三千欧元,但是如果开批发店可能会挣五六千欧元”。
不过,王立杰读过师范的祖父千叮万嘱,“如果立杰要读书的话,你们决不能拦着他。”无奈之下,父母对王立杰说,“你非要读书可以,但如果你读书读一半的话,你还是趁早结束,来帮我们工作。”
最终,王立杰卯着劲坚持到底,先后在巴黎一大、巴黎五大、巴黎律师学校完成学业,考取了律师执业证书,这在华人中凤毛麟角。
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找到了那个关于身份认同的答案。“我不是一半的中国人,一半的法国人。”
在他看来,“一半一半”似乎是对自我的贬低。“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也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法国人,如果你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当然会说是;如果你问我是不是法国人,我也会和你说是。”
王瑞曾赴广州工作一年,他的目标是“要做一个百分百的中国人”。刚去时,同事们都把他当作法国人。不过,他坚持在法国同事面前说法语,在中国同事面前坚持只说普通话,慢慢地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人。
然而,他们最大的困境是,如何号召其他华人向法国人的思维靠拢,像本地人那样表达诉求,从而让法国人“瞧得起华人”。因此,他们将华裔青年协会的首要目标定位为“动员社会运动”。
在法国,如果你不通过媒体,不通过文化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话,可以说你是一个不存在的公民
2011年6月19日,在王立杰的记忆中,注定难以磨灭。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他站在大卡车上,一只手紧握着话筒,一只手用力地在空中挥舞。对着下面数不清的华人面孔和法国记者,小个头的他声嘶力竭地用法语喊着口号,“和平共处!安全共居!”最初,下面响应的声音微弱而胆怯,但随着他一遍一遍地重复,人群中终于有人挥起双手,有人摇起三色旗,老人和少年都挺起了胸膛,呼应的声音愈来愈响亮。
此前不久,美丽城连续发生了两起针对华人的暴力抢劫事件,华人社群人心惶惶,决定借用法国人惯用的方式——和平游行来同政府对话。
游行的人群中不少是法国“华二代”。王立杰被选为游行的主持人和新闻发言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养女英瑶和巴黎市副市长,也来到了游行现场,分别站在王立杰两旁。副市长对着人群高喊,“我想对你们说,你们是拥有平等权利的法国公民,你们理应得到自由、平等和安全!”
“沉默的羔羊”终于不再沉默。在王立杰、王瑞和Sacha看来,拐点已经到来。一年后,因为一篇污蔑华商均洗黑钱、偷税漏税的文章,华裔青年协会决定将法国《观点》杂志告上法庭,最终胜诉,文章被删除,杂志社赔偿5000欧元。这第一次微小的胜利,对他们来说,“教育意义远大于最后的结果”。
华裔青年协会是少有的愿意在法国媒体上说话的华人社团。此前,许多法国记者试图采访华人社团,但他们常常委婉地拒绝,一方面因为语言问题,一方面担心法国媒体“心怀不轨”。如Sacha所言,“不是对偷渡或者肮脏的餐馆感兴趣,谁愿意来采访我们?”他们应对的办法不是一味回绝,而是慢慢挑选,找到几个比较客观的记者,逐渐地在媒体上得到“一点认可”。
现在,他们的共识是:“在法国,如果你不通过媒体,不通过文化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话,可以说你是一个不存在的公民。”
又过了两年,王立杰宣布竞选巴黎十九区副区长,协会成员一起给他拉票,走上街头分发传单,挨家挨户敲门。终于,在参加了一系列政治辩论后,他成功当选,成为巴黎市第二位华人副区长。
但是王瑞认为这些还不够,他说:“华人移民,甚至我这一代的人,还不够关心这里的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不只是自身,还有其他人的融入,包括政府应该怎样去帮助穷人等,这些都是作为公民、在法国扎根的人应该去了解、关心的事情。”(郭路瑶)
(郝烨、王明婷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