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华侨的墨西哥奋斗之路:饱尝艰辛谋生存(图)

2016年09月21日 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墨西哥城唐人街,人们舞龙庆祝春节。
墨西哥城唐人街,人们舞龙庆祝春节。

  微风,初夏,仙人掌。在首都墨西哥城“心脏地带”宪法广场上,火热奔放的音乐点燃了空气中的热情。

  今年6月,“2016年世界朋友文化节”在这里举行,世界各国驻墨西哥大使馆带来各地的风情与美食。中国的参展摊位,是由中国大使馆、墨西哥中华会馆等承办。除了旗袍、丝绸、熊猫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之外,人们争相购买的却是一款中式外表西式馅的“巧克力包子”。

  “我们爱吃巧克力,也爱吃中国包子!”这款黑巧克力馅料的包子,一天最多时能卖出近1800个!这个点子的发明者,便是来自墨西哥中华会馆的秘书长朱惠湖先生。循着这些中墨结合的美食香气,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墨西哥的华人会馆,聆听华侨华人在当地奋斗的故事。

  历史

  每开垦10万平方棉田就有华工死去

  近代大批华工的移入,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跟早期墨西哥开发,特别是美墨边境的发展分不开。华侨华人在19世纪60年代受雇修建墨西哥中央铁路;到70年代又受雇于英商,到边远地带做伐木工和金矿工;再到90年代,在广阔的棉花田里从事种植业。

  1908年,一群华工从墨西哥索诺拉州码头登船,想要渡过加利福尼亚湾前往边境城市墨西卡利谋生。但当他们在下加利福尼亚州东海岸下船后,向导大致指了个方向,就撇下华工走了。在炎炎烈日、黄沙荒野中,还未抵达墨西卡利,华工们就在途中迷路、断粮断水。途中,安葬华人的库卡帕山,就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人山”。

  这是在墨西卡利生活多年的欧阳民编写的《沙漠之龙——墨西哥下加州华侨沿革史略》书中的一个故事,讲述者便是从那场跋涉中幸存下来的百岁华人陈福佑。

  跟其他国家的华人社团有所不同的是,墨西哥华人社团非从首都或大城市起步,再逐步扩散到周边城市。反而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一带的华人社团历史更为悠久,规模也相对较大。这与华工移居墨西哥的路线密不可分。当年华工希望抵达的边境城市墨西卡利,经历了百年风雨后,成为一座深深打上中国烙印的城市。

  据欧阳民教授考证,1903年第一批广东籍华人受美国公司雇佣,来到了当时荒蛮、人烟稀少的墨西卡利,开渠引水种植棉花。数据显示,几乎每开垦10万平方米的棉田,就有一名华人劳工因为恶劣天气和生活条件死去,而墨西卡利因为棉花的盛产而渐渐富裕。

  墨西哥最早的华人社团是创建于1900年蒙特雷城的致公堂。1914年,洪门民治党、中华商会等社团相继成立,1920年组合为墨西哥华侨总机关,到了1922年,多个社团改组为墨京中华商会。

  “致公堂是一个同乡组织,1915年吸收了100名成员,3年时间里扩大到300人。致公堂为侨胞提供各项服务,如将贫困或生病的同胞送回国,调节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史料记载了位于墨西卡利的致公堂(Chee Kung Tong)早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借此一窥当时社团在侨民之间所起的作用。

  除了致公堂之外,其他较小的地缘性会馆还包括海晏公所、中山会馆、三邑会馆等,后来才联合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的墨西卡利中华会馆。1918年是当地华人最多的时候,大约35000余人,华人社团26家。这时的墨西卡利市,还通用“唐话”“唐文票据”,加之中式戏院、茶楼,华侨们称之为“小广州”。到了1927年,墨西卡利的中华会馆会员近5000人。墨西卡利华人社团如同一把保护伞,是迄今为止该地区最大的社团组织。

  在上世纪30年代,墨西哥排华浪潮盛行时,华人社团所存不多,只剩下墨西卡利中华会馆等少数社团存留下来,这跟华侨华人参与开埠墨西卡利的功绩分不开。

  发展

  华人社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姜樾的研究指出,截至1921年,自美入墨华工达4万至5万人,以广东四邑人最多。入墨后大多定居于下加利福尼亚洲,在墨西卡利和蒂华纳组成华人社区。墨西哥中华会馆副会长陈伟杰说,无论早期还是现在,移民墨西哥的广东人之中以台山人为主,占到70%,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总人数的90%,其中又有七成来自台山的海宴。

  侨胞们为抗战和筹建中华学校捐款的账簿、当年油印刊物的印刷机……在墨西卡利的中华会馆陈列室里,这些文物述说着华侨华人在当地的历史。

  墨西卡利中华会馆秘书长周冠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华侨华人为自己参与城市的开发史而感到自豪。前主席欧阳民1986年筹备成立华人历史博物馆,已得到该市文化局的支持。

  除了墨西卡利之外,与美国只有一墙之隔的蒂华纳市也有4片葬着老侨的公墓。在那里,大部分墓碑都面向太平洋彼岸的故土方向,不知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悲欢。

  广东籍侨领刘可伟介绍,早在1918年,蒂华纳小镇已有40多名华侨及其眷属,最初的蒂华纳华人团体会便于该年成立。1928年时,华人团体会改名为华侨工商会,顺应了华人在当地工商业发展势头兴旺的需求,也透露出华人在蒂华纳经济特区开发初期的特殊贡献和地位。

  随后,华侨协会历次改名为“酒湾拿华侨协会”“华侨救国后援会”“华人建国储蓄委员会”等,但华侨社团在团结乡亲、共谋发展、加强与中墨两国联系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抹去的作用。

  现状

  新侨团扶助新移民落地扎根

  红墙绿瓦白栏杆的小楼,楼顶飘扬着红白绿相间的墨西哥国旗和红色的五星红旗。从首度墨西哥城宪法广场向东驱车约15分钟,墨西哥中华会馆映入眼帘。

  墨西哥中华会馆成立于1997年,副主席陈伟杰表示,会馆成立的初衷便是联合华人互帮互助,形成华人凝聚力。目前,会馆成员已有2000余人,若计入家族成员,可多达万余人。“举行各类年度欢庆活动时,楼上楼下都不够坐。一片台山话、广州话,普通话,还有的讲西班牙语,特别热闹。”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华侨华人新移民在当地成长为社团骨干领袖。华侨华人从过去的餐饮业为主,逐渐转向贸易、小家电、灯饰、木材经营等多种业务。

  尤卡坦半岛的首府梅里达,2013年才成立华人华侨联合会(下简称“华侨会”)。副会长杜健告诉我们,他在华侨会不仅找到了同声同气的同胞,而且找到一拍即合的生意拍档,甚至连加盟商和员工骨干也是会员。这家叫JWJ的公司从事LED灯饰的业务,从广东中山和深圳等地进口货物,开业两年就发展到13家店铺。来自广东台山的小陈,原先开的小餐馆倒闭了。正在失意无助的他,得到华侨会的同胞帮助,经过培训后成为加盟店店长,对拓展业务充满信心。

  华侨会真正做到满足当地侨民之所需。去年,一则中餐馆把狗肉做成菜的新闻引发连锁效应,当地不少中餐馆随之收入锐减。华侨会及时召开了一个关于中餐的发布会,邀请墨西哥人参观中餐馆厨房,消除人们对中餐馆的误解和恐惧。

  适应当地华侨华人子女学习中文的需求,华侨会两年前开办了中文学校,广东湛江籍的会长白义亲自担任中文学校校长。如今,每周一至周六下午,中文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小时的中文学习课程,并且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

  “不仅华裔子弟来,当地族群的人也来报名。另外,当地的中学也主动要求我们去开设中文教学点。”从广州执信中学被国侨办派来当中文教师的李筠老师告诉记者。

  到访的当天正值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前夕,中文学校的工作人员墨西哥人罗曼,正为了端午节的活动忙里忙外。他曾在梅里达孔子学院学习了三年中文,到沈阳又进修了一年,他用一口东北腔说:“下星期可以跟学生一起舞龙舟,吃粽子,太有意思了!”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