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英文名字成“标配”?中国年轻人取英文名烦恼多(2)

2016年09月23日 15:5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两个名字两种生活”

  “春节了,各路名媛贵妇被打回原形。不管平时装得多国际多上流多高端多大气多与众不同,这个时候都要:回浮来!回寨里!回店子!回村里!走泥路,跨阴沟,踩水塘,回到三姑六婶的怀抱!名字也从Kenny,Christina,Daisy,变成铁蛋,二狗子,大毛,萝卜头,大番薯,土妞……”

  这是春节期间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而对陆琴来说,这是真实的生活。

  陆琴在某国际知名酒店从事公关工作,上班时,总是面带微笑,一身利落的职业装,踩着高跟鞋走得自然利落,说起话来客客气气,标准的都市白领形象。

  这时的陆琴不叫陆琴,酒店里所有人都会称她Nancy,和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妻子一样的名字。

  如今,在中国,外企与英语有割不断的关联, 讲英文,读英文,要想应聘首先得看得懂英文招聘启事。而员工有一个英文名字已经渐渐被视为一种企业文化,入职第一天,人事就告诉陆琴,“我们是国际知名酒店,需要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

  这并不像学生时代因为喜欢“007”就任性地称自己是James Bond,有过职场经验的陆琴清楚,这个名字将影响她在领导和客户心中的形象,“如果显得很随便或者名字有问题,印象分肯定会打折扣,再说这也算是正式的名字,得正儿八经地对待。”

  经过一番研究后,陆琴最终选择了Nancy,时至今日,Nancy这个名字已经被叫了七年,“不能太怪,又不能太随便,总统的妻子都叫这个名字,总不会有问题吧。”

  陆琴并非海归,大学毕业就在酒店业打拼至今,从未想过自己会改名,但工作需要也从未有过排斥,毕竟管理层有很多老外,客人里也有不少外国人,“刚开始时会有一些不适应,面对外国人还好,但跟中国人会有点尴尬,现在早已适应了。”

  虽然对于一些同事的英文名也有吐槽,但陆琴对于酒店的这一做法并无太多意见,“作为企业形象和管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一些员工自己都会觉得很洋气,对企业的认同感自然加强不少。”

  真正让陆琴感受颇深的是,就像段子所想表达的那样,两个名字将她的生活鲜明地分成了两个部分。作为Nancy的她出入酒会、发布会,接触高端人士,光鲜、干练,而作为陆琴她却是十足的“接地气”,挤地铁,回到出租屋,过“北漂”的生活。

  工作上很多和陆琴打交道的人不知道她的本名,而家人和朋友也很少有人知道Nancy,她常跟人开玩笑说她是一个人格分裂者,一个叫Nancy,一个叫陆琴,一个高大上,一个大土妞。

  当那个段子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时,她说她还留言称,Nancy要变身成陆琴了,“以前看电影里面,一帮美女靓男在公司里互叫英文名觉得好羡慕,现在才发现都是假象。”

  接受采访时,陆琴正打算跳槽到另外一家酒店,她说她的履历里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英文名字,“估计和陆琴一样,Nancy将相伴一生了。”

  “他的未来离不开英文”

  中文名由父母来定,陆琴手上还攥着取英文名的权利,但年仅3岁的裴理却连这一权利都被剥夺。

  裴理的父母都是“80后”,当裴理出生后,“海归”父亲裴小平在取名的过程中突发奇想——“不如连英文名也一起取了”,于是还不懂何为名字的裴理就有了英文名“perry”。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像裴理一样,从出生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英文名字,而随着双语幼儿园、国际学校在中国的遍地开花,几乎所有孩子都注定将有一个“洋名“。其中很多是接受老师给予的“命运之英文名”,而也有越来越多父母开始为孩子的英文名操心。

  博•杰瑟普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她的客户基本都是新生儿。据说甚至有比较传统的父母如同取中文名一样,在取英文名时用上生辰八字,测个吉凶祸福,或者是喜欢与国外成功人士同名。

  虽然裴小平说,给孩子取英文名只是一时兴起,而且只是取了一个谐音,并没有太多想法,但他也表示,希望能把取英文名变得更正式一些,“名字由父母给予更有一种仪式感。”

  在裴小平看来,虽然现在家人基本不会叫孩子英文名,但在未来,这个名字肯定会排上用场,“上学就不说了,未来的一代和国外的人打交道的机会肯定会更多,他的未来离不开英文。”

  似乎陆琴的路是很好的例子,很多家长都抱着待到找工作时再临时抱佛脚,为何不早作准备的心态,当然,这种准备在其中一些家长看来还包括上国际学校、留学甚至移民。

  而对于这一趋势,有过出国经历的裴小平显得非常包容,“就像老一辈的人取名总喜欢取卫国、红兵、振华一样,下一代孩子都有一个英文名只不过是时代的烙印,而且英文名绝对不会完全取代中文名字,或许再过几十年,该轮到外国人集体取中文名了。”(曹洋)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