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在秘鲁的奋斗之路:中餐见证中秘文化交融

2016年10月12日 10:5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秘鲁首都利马的唐人街是南美最大的唐人街
秘鲁首都利马的唐人街是南美最大的唐人街

  “呐喊,引起异国他乡的关注;聪慧,赢得四面八方尊重;勤奋,为自己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这是一首关于秘鲁华侨华人移民的诗。

  9月29日,在秘鲁首都利马总统府、市政厅和大教堂环绕的武器广场响起中国锣鼓声,快闪出56头五彩的粤式舞狮,感染了大批的市民与游客。夜晚,市政府大剧院衣香鬓影,一台来自中国广州的交响音乐会上演。2016年是中国·拉丁美洲文化友好交流年、中秘两国建交45周年,同时也是秘鲁侨团的最高机构——中华通惠总局成立130周年的日子。广东珠江交响乐团带来了与大多数侨胞的家乡——广东有关的音乐作品,马思聪的《思乡曲》和《禅颂六祖》。在这期间,利马还举办了香港岭南民乐晚会、秘鲁华人移民史文物展,在当地掀起了中华文化的热潮。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成员以广东乡亲为主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获得“华社之光”称号。

  南方日报记者飞越浩浩太平洋,来到彼岸的秘鲁首都利马,怀着敬意、循着乡音,徜徉在红墙绿瓦、生意兴隆的唐人街。古冈州会馆、番禺会馆、龙岗公所、中山会馆等神气地屹立着,彰显着粤籍华侨华人在秘鲁的奋斗历程和团结精神。

  历史

  卖身的华工被戴上镣铐

  秘鲁是拉美地区华侨华人移民最多、最早的国家。在广东及江门的华侨博物馆,有这样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位衣衫褴褛的华人站在作物园里,他的脸上是疲惫和痛苦,而脚上戴着巨大的镣铐。这就是19世纪秘鲁华工的真实写照。

  秘鲁在19世纪独立后,经济急待发展,矿业开发、鸟粪采掘,以及棉花、甘蔗的种植等需要大量劳工。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海禁废弛,于是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或为了养家或受骗上当,登上了通往遥远异国的海船。据统计,从1849到1874年的苦力贸易,有10万名中国苦力被卖到了秘鲁,被分别带往铁路、矿山、鸟粪场或种植园,此后的生活只能用“暗无天日”来形容了。

  关于鸟粪场的劳动,一位英国人当时写道:“他们的命运是最不幸的。每个苦力天天要被迫挖掘4、5吨鸟粪,既没有足够的食品,也没有卫生的饮用水……”一位美国驻秘鲁领事馆领事也报告道:“很多中国苦力衰弱得几乎站不起来了,还要被迫跪着劳动。雇主们加强了岗哨,以防止苦力们自杀。”试图逃跑者会被种植园主施以鞭打,并戴上脚镣继续干活。种植园里的华侨华人墓地,下葬者都是伤痕累累并衣不蔽体。

  华工的遭遇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当年,中国与秘鲁两国经过外交的交涉,华工的境遇才逐渐得到改善。

  劳工契约期满的华工们,在获得人身自由后要自寻工作和住所,却在陌生的社会感到惶恐无助。1867年,今五邑地区的乡亲第一个成立起古冈州会馆。接着,按地域的番禺会馆、中山、南三顺会馆,以及讲客家话的同升会馆应运而生。而龙岗公所则是以刘关张赵四姓乡亲组成,以三国时期四位豪杰为宗族楷模。从首都利马到外埠侨团越来越多,如毡乍埠、华拉埠中华会馆,成为秘鲁乡亲们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平台。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驻秘鲁公使郑藻如呼吁,组建一个团结各侨社、与秘鲁当局协调的全国性侨社总机构。1886年,在中国清政府和秘鲁政府的支持下,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正式成立。如今,光绪皇帝给通惠总局题写的“通商惠工”横匾,仍然悬挂在总局大厅。据介绍,这是他唯一一次为海外侨社题匾。

  发展

  “CHIFA”中餐馆见证文化交流

  在秘鲁华侨华人中,广东人占大多数,其中中山籍的较多。尽管百余年过去,在秘鲁的华侨华人还是保持着喜欢聚在一起的传统。南方日报记者到唐人街采访的当天,各侨团负责人纷纷从附近的生意场或酒楼赶来。

  南方日报记者走入有118年历史的隆善社。它虽然只是中山大涌和沙溪籍乡亲组成,但其因为对中国抗战的募捐突出,而得到用于义卖的200多幅包括国共抗日政要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有一部分至今仍被陈列于此。

  会长陈泳强、肖瑞行等介绍说,隆善社在60年前自置了店铺、房屋出租,从此有了固定的收入,会员再无需交会费。所举行例牌活动有春节和社庆的聚餐以及清明节的拜山,还为老人发利是,为病困者募捐。该社现有大约500位会员。“乡亲们过去只要能讲隆都话,就可以自然入会,新移民能够获得前辈的帮扶。而现在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聚会时既有中老年的隆都话,也有移民第二三代的西班牙话。这些年青人即使不会讲中文,还是乐意来参加节庆活动,感受家乡的文化风俗。”

  成立于1886年的番禺会馆,有个小型的移民史展览、布置讲究的关帝庙和先人纪念室,中厅悬挂着一顶百年的荷花花灯。秘鲁饮食业份额最大的两个品种是烧鸡和中餐,而这个会馆监事长苏桂深和段艺琳就分别经营着这两种餐饮。会馆今年在清明节时分发8只烧猪,引来200多个乡亲领取。那热闹的场面,令人相信会馆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劲。

  回顾历史,华侨华人最早来到秘鲁在种植园做苦力,华人厨师一喊“吃饭,吃饭”,华工们就到了最幸福的时候。以后秘鲁人就将中餐叫做了“CHIFA”,而且源于粤语“食饭”的一词后来成为西班牙语词汇,还被收入秘鲁字典,见证了中秘文化交融。

  首家像样的中餐馆“南京酒家”,于1921年在秘鲁唐人街开张。从此,中餐馆一家家地在这里争香斗艳。雅洁的厅堂,精致的点心,丰富的粤菜,不但能解华侨华人思乡之情,也改变了当地人的口味和饮食结构。据说,全秘鲁现有约8000家中式餐馆,比秘鲁传统餐馆数量还要多。中餐成为秘鲁华人的支柱产业,也树立了华人勤劳朴实的良好形象。秘鲁著名女记者玛丽艾拉著文说:“CHIFA攻克了秘鲁人的舌头,也使秘鲁人和中国人建立了和谐关系。”

  “只要有中餐出品的餐馆,不管面积大小,统统都叫CHIFA。”秘鲁古冈州(五邑)会馆主席区仲贤说。

  秘鲁曾有媒体报道说,中餐业不仅富了中国人,还为秘鲁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我们看到,“CHIFA”里除了老板和大厨以外,伙计和领班几乎都是秘鲁人。华人老板告诉记者,华人逐渐“退居二线”,经营起来很轻松,而由秘鲁人管理和工作,更方便服务当地人。一些在中餐馆工作的秘鲁人学会了手艺,成长为大厨师,甚至自己开起中餐馆。

  而据介绍,这些大大小小的中餐馆近些年成立了中华餐饮业协会,成为秘鲁当地特色的侨团代表。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