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在秘鲁的奋斗之路:中餐见证中秘文化交融(2)

2016年10月12日 10:5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秘鲁隆善社展出的周恩来总理的题词
秘鲁隆善社展出的周恩来总理的题词

  现状

  秘鲁侨团有个“侨中央”

  秘鲁的华人侨团不仅历史悠久,还特别团结,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有一个“侨中央”——通惠总局。该局团体成员迄今以粤籍侨社为主,各侨团如同众星拱月地团结在一起。无论是为当地市政建设和受灾难民捐钱,还是为中国的公益活动出力,大家都是万众一心。

  该局从一成立就致力于筹款,送无依无靠的老华侨回国,还在广州设立了华侨安集所,并购置产业以安顿他们;与香港的慈善组织合作,将一些在秘鲁去世的乡亲骨灰送回家乡安葬,令他们最终落叶归根。另外,该局曾组织侨胞,与贩卖华人的人贩子、迫害华工的庄园主斗争。

  该局致力参与秘鲁的社会事务,提高华侨华人在当地的地位;与秘鲁政府、警局沟通,保护华侨华人的利益。早在1921年,秘鲁举行独立百年大庆,中华通惠总局募捐近20万元秘币,在利马博览公园兴建大理石雕刻的大喷水池。1925年,利马庆祝开埠400周年,通惠总局又捐建铜牛像、驮羊像,成为秘鲁最高法院大厦前的知名景观。

  而对于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及改革开放,通惠总局都带领侨团予以支持,显示出侨胞们对建设强大中国的向往。

  通惠总局目前经济状况良好,有公寓等物业出租,总资产超过4000万美金。他们长期开设免费诊所,义务为困难的华侨服务,联同当地医院举办医学讲座;总局龙狮团经常于各地表演,弘扬中华文化;专设中文图书馆,免费向侨胞借书和出借录像带;请律师、会计师、税务顾问来进行免费咨询服务,使广大侨胞了解秘鲁的法令。

  那么这个“侨中央”是如何运作的呢?总局副主席黄华安介绍说,该局对入会有严格的标准,首先必须为正式注册登记、有办公地址的法人社团,而且加入的申请要经过两年考察期。现有成员有11个会馆,包括最新加入的东莞会馆。另外,在外埠还有16个中华会馆属会。

  总局也有严格的选举组织章程,以三年为一届,保证每个会馆有自己的代言人。如今最年长的理监事有70多岁高龄,而最年轻的为40多岁,他们都是义务服务,主席则在捐款时带头募捐。

  为了培养新一代的骨干,他们3年前成立了华青会,现有四五百人。他们在舞狮、踢球和聚会中联谊,甚至结下良缘,而民族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也由然而生。总局还主办《秘华商报》,是一份公开销售、并免费派送外埠的日报,28个版中既有侨界讯息,也有中国特别是广东的发展情况。

  今年是秘鲁华人移民167周年、通惠总局成立130周年、中秘建交45周年,秘鲁华侨华人社会的庆祝活动络绎不绝,通惠总局调配了人马组建筹委会,而秘鲁国会议员也全票通过了对筹委会的祝贺与支持,这也是对华侨华人贡献的高度认可。

  城中探粤

  华裔“农业功臣”改变秘鲁人餐桌

  经过绿色琉璃瓦“中华坊”牌楼,踏着镶嵌着十二生肖图案的红地砖,闻着烧鹅、凤爪的粤式菜香,迎着中式店铺招手的财神爷,我们来到利马观光景点之一——拉美最大的唐人街,感受到浓郁的中华风情。

  百年唐人街人气旺

  中餐馆的西语“CHIFA(吃饭)”招牌、穿唐装服务生的洋面孔、卖秘鲁小吃大婶的印第安宽裙,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是中秘文化融合的典范。街口牌坊上有副对联:“天下之大我侨他乡是故乡”,一语道破了华人适者生存、适者发展的毅力。

  唐人街坐落在市中心广场附近的加邦街、帕鲁罗街一带,方圆近一平方公里。1870年起,经商的华人渐渐集聚在这里,主要经营“唐山(中国)”杂货、餐馆。从此,这里越来越旺,大小店铺约三四百家,是秘鲁最大的华人聚居地。当地人也青睐此处铺位,要搭个发财的顺风车。

  这条百年老街如今充满生气,但也曾一度因脏乱差的环境,引起市民不满及对华人的不良印象。1999年,为纪念华人抵秘150周年,利马市政府和当地侨社、商家合作,清理了无牌摊贩,整修了排水设施,令这里返老还童。牌坊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红柱绿瓦的书报亭、中国生肖的地砖、供游人休憩的石凳、中式廊檐的餐馆,这条整洁、雅致的商业步行街极具东方色彩。

  除了百货和餐饮店之外,银行、房地产的店面代替了洗衣店、理发铺。巷口的小型菜市场上,从中国引种的韭菜、白菜、荷兰豆等蔬菜,透着新鲜和清爽。这显示华人的生意和生活都提升了档次。

  “秘鲁农业功臣”是老广

  在秘鲁,南方日报记者在唐人街听到了一位广州籍著名侨领的故事。他就是戴宗汉先生(1902-1989)。1968年11月8日,秘鲁政府在全国农业代表大会上授予他一枚“农业功勋章”,称赞他为“秘鲁农业功臣”;当地报界称之为“中秘人民友好的使者”。

  戴宗汉16岁时由香港赴秘鲁。他专注于提高秘鲁的农业生产效益,创造出“平面弯形引水法”,解决了秘鲁北部沿海旱地缺水问题,把当地变成全国第一产米区。1963年,戴宗汉创办种植水稻技术中心,把当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至5倍,并向农民义务传授技术。为此,秘鲁政府授予戴宗汉农业勋章。他后来成为秘鲁中华通惠总局领导人之一。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戴宗汉等先侨的努力,秘鲁人的餐桌文化也被改变。中华通惠总局名誉主席萧孝权介绍说,秘鲁中餐业能有这么好的局面,首先归功于先侨对秘鲁农业做出的贡献。“在种族歧视的年代,秘鲁人嘲笑华人吃米饭,但先侨带来了优良的谷种和水稻种植技术,直接改变了秘鲁人的饮食习惯。直到今天,他们进餐时没有米饭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戴宗汉还是一位大慈善家。1970年华拉斯大地震,他捐资100多万秘币,运大米到灾区救济灾民,并资助当地的医疗、教育事业。

  戴宗汉热爱中国,热爱家乡。他在秘鲁首都利马办了电台,向华侨传递中国信息。他陆续在广州捐建中学,与同乡戴贺廷三次捐资给暨南大学增添教学仪器设备。1988年戴宗汉又捐资270万港元给家乡兴建人和华侨医院,并在同年获得广州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