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青年在澳大利亚体验打工度假 感受西方文化

2017年01月24日 14:3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参考消息驻堪培拉记者徐海静1月24日报道 2015年6月,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两国自由贸易协定。协定成果之一是澳大利亚每年向中国18岁至30岁的年轻人提供5000个赴澳打工与度假签证。如今,政策已经实施了一年多,在澳打工度假的“小伙伴”们在他乡还好吗?他们的打工度假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各地打短工

  小李是1989年生人。她幸运地获得打工度假签证,于2015年12月到达悉尼。

  在澳大利亚一年时间,小李共打了5份工,大部分是以前在国内从来没干过的农活,包括摘樱桃、包装蓝莓、砍韭葱、摘柿子椒,还在北部的达尔文做过酒店的清洁工作。5份工作的地点都不在大城市,不过她一点儿不觉得遗憾。

  小李说,回想起来,在塔斯马尼亚州韭葱田里工作的那半年是最快乐的。虽然工作挺辛苦的,但毕竟得到了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和热情,现在想来还很温暖”。

  说到来澳大利亚打工的收获,小李说,有好多人觉得这一年纯粹是浪费,她自己觉得这一年的经历可能对找工作、丰富简历来说帮助不大,不过对于人的成长却很有意义。“我接触了各个国家的背包客,跟他们相处的过程让我能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年轻人的想法。我觉得,在国外我变得更加爱国,我不能容忍别人说中国哪怕一点儿不好。”

  在来澳大利亚之前,张小默已经申请了两次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都以失败告终。澳大利亚的这个打工度假签证,却在没抱任何期待的心态下顺利拿到。后来,她辞掉了亲友眼中“体面的工作”,把自己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开始用蹩脚的英语工作和生活。

  张小默的第一站是墨尔本。在墨尔本待了3天就去了“乡下”——维多利亚州的小镇米尔迪拉。小张每天早上鸡没叫就起床,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去另一个小镇的农场割菜和除草。

  小张后来去葡萄干包装厂。这是她遇到的赚钱最容易的工作,机械化劳动,轻松又乏味。在那里工作了两个月以后,回到墨尔本,学做咖啡,做餐饮。她在市中心到处投简历,两个星期都没什么结果,因为那里竞争很激烈。

  “在墨尔本生活了四个月,除了工作以外,也参加了很多活动,学习了将近两个月的即兴表演,认识了很多很有趣的朋友。”小张说。

  感受西方文化

  小吴来澳大利亚四个月了。在国内毕业后,她奋斗了几年,做了教育留学行业的小主管。生活质量一点点提升,但她却变得日益心浮气躁。

  “在一个朋友的带动下,我对到澳大利亚打工度假开始产生兴趣,想要通过这一年的经历,彻底感受一下西方文化。”她说。

  小吴来澳之前,一个澳大利亚人也不认识。为了更好地过渡,她选择来到布里斯班,住在当地人家里以家务劳动换取食宿。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四个多月。从开始专职做家政、整理花园、偶尔做饭,到后来一边工作一边住在房主家。

  她找工作是以“扫街”形式,一家店一家店地发简历,同时在网上投递简历不下一百封,最终得到了斯沃琪手表销售助理的工作。后来为了配合这份工,又找了一家小餐厅,后厨收银和服务员都做。

  当然,打工度假的日子并不都是轻松愉快。小吴说,刚来时,工作很难找。虽然她语言还过关,但也是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找工作。

  幸运的是,小吴遇到了很好的房东。他们是三个好友,不婚主义者,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已经70多岁,还在带博士生。她跟他们每天晚饭聊天都有不同的话题,每天都聊不完。

  “他们经常鼓励我多走多看,工作也不要忘记来这边的初衷。”小吴说。

  “房东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的老年人;而手表店的同事则让我见识了澳大利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他们喜欢派对,偶尔小聚,年轻人的幽默感与开放程度又更上了一层楼。但说笑归说笑,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即使客人不买,从来都是好言好语、笑脸相迎,不会烦躁或轻慢。”

【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