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携手拍摄中国犹太人纪录片 广受好评

中国侨网2月7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个跨太平洋的学生交流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犹太学生Ariel Sobel与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陶梦頔,2016年暑假合拍的纪录片《客居汴京》(The Lost Tribe)广受各界好评,讲述中国犹太人的故事,入围中美多个电影节。
《客居汴京》主要讲述现存在中国开封与北京的犹太人生活,以及如何争取在中国内信教、和西方犹太社区的认同。该片获得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与2015年美国加州The Indie Fest电影节,2月份更将在第27届圣地亚哥犹太电影节( San Diego Jewish Film Festival)放映。
陶梦頔表示,许多中国民众没有宗教信仰,因此想了解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情况。透过中国传媒大学与南加州大学已有十年历史的学生交流计划“Documenting the Global City”,遇到兴趣相投的Ariel Sobel,并透过Sobel的犹太信仰更透彻讲述故事。

Sobel表示,多年来耳闻中国犹太人的故事,中国传统理念与犹太教理念非常相似,包含注重教育、家庭与祖先起源等,因此虽然身在美国也觉得中华文化很亲近。Sobel不感觉一般中国民众会排斥犹太人,但是宗教信仰受政府限制,信仰不自由还是造成许多问题。
Sobel表示,由于犹太教不被中国法规承认,犹太人要继续遵照信仰受到多方挑战。陶梦頔表示,通过一位住在北京的美国犹太人联络到片中主人翁赵继红,赵继红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加上开封的犹太人有七个姓氏,都是宋朝时皇帝赐姓,“赵”和皇帝同姓,在当时家庭声势高,赵继红也非常活跃,与积极推动开封犹太人的活动,因此决定跟着他拍片。
陶梦頔表示,拍片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剧组跟着赵继红到父母墓地,因下雨后路途泥泞无法通车,陶梦頔和Sobel就扛着脚架与拍摄器材,走在田间抵达目的地。到达后两人看到中国传统墓碑上镶有犹太标志,在传统中国农村氛围中显得十分突出、震撼。
年约60岁的赵继红曾在家中摆出许多犹太教标志,都被地方政府制止。赵继红熟识的地方官员告诉她是接到更高阶层官员发命令,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赵继红当场破口大骂,双方在剧组面前激烈争吵。
Sobel表示,当时有点手足无措,因为语言不通,又不是中国公民,害怕不仅纪录片拍不成,可能以后都不能再进入中国。但是看到赵继红为了信仰,不惜和更有权力的官员杠上,捍卫自身权益的勇气让人感动。
Sobel表示,开拍前就被告知宗教在中国是敏感话题,但这趟拍摄下来发觉中国政府虽然管制很多,也不像想象中不自由。最后的成品还是忠于故事本身,没有被审查删减。不过身为外国人,也本着纪录片的观察者拍摄角度,整个拍摄过程十分小心谨慎,就是要避免太多干涉介入。
纪录片另一部分是讲述北京的犹太人故事。Sobel表示,北京的犹太人非常多元且传统,非华裔的犹太人并不承认赵继红与开封的犹太人,因此赵继红不仅与开封当地政府对抗,还要争取更像北京犹太人,包括在犹太教资源有限的开封学习教规等。片中一段拍摄赵继红用普通话自学希伯来文就是最佳例子。
陶梦頔表示,拍摄客居汴京的过程与经历十分值得回忆,尤其两人的文化差异、学习生长背景以及做事方式都有差异,但也从中学会沟通与表达想法,两人合作愉快,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再和美国导演合作。(吴珮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