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英留学生就业之战:海归回国潮VS最难就业季(2)

2017年03月15日 11: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参加活动的学生纷纷留下个人信息,希望得到更多的互动机会。(法国《欧洲时报》/胡雨薇 摄)
参加活动的学生纷纷留下个人信息,希望得到更多的互动机会。(法国《欧洲时报》/胡雨薇 摄)

  就业市场 复合型人才将独占鳌头

  除自身心态之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社会舆论的压力,“海带”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社会赋予留学生的“新标签”。对此现象,苗绿博士认为,“海带”这个词已经被媒体过度放大,应该被取缔。她表示:“其实所谓的‘海带’群体仍然是个小比例人群,‘海带’现象也只是个小规模现象,不该被过度解读。”另一方面,她也认为,虽然留学生面临着越来越被“标签化”的趋势,但这背后凸显的,其实恰恰是人们对留学生所具备的优势的普遍认同,继而形成了“留学生回国工作起薪就应该更高”这样的固化思维。

  对于留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苗绿博士坦言,“找工作最艰难的时期是刚开始的一两个月,但只要有耐心,总会找到工作。”她认为,留学生就业的真正难点不是“找工作”,而是“找好工作”,当下中国人才市场对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人才”大为青睐,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知识广的复合型人才会在未来市场中独占鳌头。

  根据麦肯锡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的《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近五成的本科毕业生留学选择STEM(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苗绿从宏观层面分析,具有这些领域相关知识的留学生,正好符合中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她表示,中国正处于高速增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转型将为人才市场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中国社会急需高素质的海外留学人才。

  她特别指出,从中国政府不断推新的人才计划就可以窥探留学生的就业前景。比如,2015年《中国制造2025》人才战略计划中,就明确提到国家还需引进大量制造业方面的海外人才来补充缺口。苗绿表示,计划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新技术传播、现金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级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在海外都有先进的技术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也正是留学生的可用武之地。

  苗绿还鼓励留学生持续关注国家招才引智的一系列最新政策。此外,她也建议可以上国家的留学服务中心网站查看,也可以去地方官网查看,或者关注智库研究发布的报告。她还呼吁留学生多去熟悉政策,因为不仅会关乎自己切身利益,而且如果创业的话更要学会利用当地政策来谋求福利。

  除此之外,还有近年来不断放开的出入境限制、户籍限制的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医疗养老机制,也成了不少留学生考虑回国的核心因素。参加招聘会的留学生吴为就表示,“我觉得现在毕业回国是一个恰好的时机,虽然很多人抱怨中国的就业环境尚不成熟,但中国对留学生的政策支持和薪酬待遇普遍都不错,至少我身边不少人都感觉回国就业的形势目前好转了不少,而且回国之后还可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落户,这些越来越倾向留学生的优厚待遇让我更有信心选择回国外展!”

  海外经验 积累视野和经验 建立并维护人脉

  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招聘会中,三位专家都认为对于转战中国市场的留学生来讲,“海外经历”可能成为最大的卖点。对于有些行业,从业经验甚至胜过院校排名,尤其是在海外的当地机构的实践经历。留学生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了解国际市场,因此他们也鼓励留学生先去了解海外机构的运作模式,去思考文化冲突时的解决机制,然后再转向中国市场,发挥国际化优势,帮中国企业“走出去”。

  陆文奇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王健林坐在这里,我去跟他聊中国的地产行业,那他兴趣不大,但我要用我的知识见闻跟他聊聊怎么样帮他在英国赚钱,那可能就抓住他的胃口了。”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拿金融行业来说,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在海外工作几年,积累足够的视野和经验,你至少有机会去观察一个成熟的产业体系是怎么运作的。”

  招聘会现场,有留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留下工作是不错,但也时常听到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最终目标还是回国,那尽早回去,不然你在中国的人脉可能要逐渐断裂。”

  对此,陆文奇用自身的经历回应说:“毕业后我在伦敦呆了7年才回国,但坦白讲其实并没感觉到人脉的明显断裂。相反,帮助我快速适应和建立新人脉的,恰恰是我在海外这几年所吸收的东西,让我获益很大。特别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去选择一个能够提供你国际视野的地方。然后5年之后再抉择是否要回国发展。回国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来重新去建立很多新的东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们花大价钱雇用你,就是希望你用‘别人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去填补他们目前所缺失的东西,你要清楚,那才是你的优势。”

  对于留学生的人脉积累,鲍艾乐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看到活动现场,很多学生会后纷纷围近嘉宾老师,希望听他们近距离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甚至很多还主动掏出手机和嘉宾建立社交网络联系,希望得到指引和推荐。

  鲍艾乐随即分享感悟:“添加微信其实只是第一步,但能否长期维系联系要看你们彼此是否有可交换的信息资源。但是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和业界前辈的资源自然是很难匹配的,那么这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值得被帮助的后辈,具有可被帮助的价值。同时你要先准备好自己,再去寻找机会遇见伯乐。”此外,鲍艾乐还给留学生建议,在面对行业“大佬”的时候,要彻底坦诚,不必乔装成很老道聪明的模样,也不要害怕露怯,要真诚的表达自己。

  初入职场 “不要一鸣惊人,要养成好工作习惯”

  对于刚出象牙塔、初入职场的青涩“小白”,不少人还处在迷茫游离、尝试摸索的阶段。

  鲍艾乐从她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创业初期的职业选择。她坦言,初入职场的早期几年是一个“吸取”的过程,工作初期的目标不是要一鸣惊人而是养成好的工作习惯,让自己无论换到哪个行当都能够自如应对。她建议:“如果你对某个方向有所犹豫的话,就去看看身边的前辈,听听他们对于某个领域的工作状态的感受,从而去判断这份工作和你想象之间的差距,去考虑它和你个性的匹配度,因为选择一份工作,就是选择一份生活。”

  除了向行业前辈求助,陆文奇还建议职场新人要尽可能去探索不同的求职渠道了来“推销”自己。有同学在会场表示自己平时主要依靠招聘方发布的帖子而投放简历,陆文奇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改变你的思维!”“因为很多岗位的招募都是以非传统的渠道完成的,没有招聘广告不意味着对方一定会拒绝你,为什么不做足准备上门去自荐?如果我是老板,我希望我的员工有这种挖掘资源开拓渠道去推销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永远等别人伸手给你提供一份工作。”陆文奇说。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校友会负责人布若尼(Bryony Inge)也鼓励在英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多去参加校友交流会。但是她建议留学生要明确三个要点,即“第一,你的优势在哪里?第二,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第三,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要什么帮助?”布若尼还表示,从她的经验看,绝大多数的校友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同时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每年也会在中英两地举办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和各种招聘会,并给留学生提供直接和企业或者创业团队直接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建立联系、增加信任。

  参加本次活动的英国校友韩怀博目前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她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British Council举办的活动,觉得很有收获。“因为三位主讲嘉宾来自各个专业领域,他们所关注与分享的内容有关创业、留学生或回国就业,以及中国对于海外留学人才实施的政策等等,这些信息的分享很大程度上为我打开了对于毕业后规划的视野,也使我去思考自己未来工作事业的可能性。”整场活动让韩怀博印象最深的,是陆文奇对于很多年轻留学生的建议。“他强调了在求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我们走出国门后拓宽眼界、吸收信息及鉴别筛选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这也使我自己开始去思考以及总结自己在海外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的得失利弊,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及留学的初衷,觉得获益匪浅。”韩怀博说。(侯清源 胡雨薇)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