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中国画家韩湘宁:把家乡融入油画艺术创作中

感言 虽然我已70多岁,但是内心依然反叛。这种反叛,其实是一种不断尝试和拒绝墨守成规的特质。
简介 韩湘宁,1939年生于重庆,台湾知名照相写实主义油画家。28岁时移居美国,作品曾入选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移民艺术家特展”。
他是一位知名照相写实主义油画家,有多达数百件作品被欧美和国内美术馆收藏。他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笔下那个“不用长围巾、一身雪白打扮的小王子”。他,就是今年78岁的韩湘宁。
“韩湘宁的时空回顾”画展近期在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举行。不久前的一天,韩湘宁在画展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内心始终反叛。这种反叛,其实是一种不断尝试和拒绝墨守成规的特质。”他感慨道。
21岁时,加入著名的“五月画会”
在关渡美术馆举办的“时空回顾”画展,呈现了韩湘宁创作脉络“时间的回顾”,以及生活“空间的轨迹”。展厅内,他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述了多年来自己追寻艺术梦的历程。
韩湘宁1939年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来到台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民众多数不愿意让孩子学艺术,因为大家觉得“这一行没有出路”。韩湘宁读高二和高三的时候身体差,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考大学时就只能选择相对冷门的艺术类专业。
韩湘宁对此毫不介意,因为画画恰恰是他最喜欢的。
考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专科就读的他,很快沉浸在了奇妙的艺术世界里。大学期间,尽显“初生牛犊”式的大胆和直率,画出了一组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些作品构图简洁,常有气魄十足、色调丰富且富于建筑意味的巨大色块横空而出,引人注目。那些色块的纹理类似东方古代青铜器上的铭纹,后来被台湾著名文学家余光中形容为“一种古典之凝重”。
1960年,韩湘宁大学毕业后应邀加入当时著名的“五月画会”。“五月画会”,是台湾画家刘国松1957年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校友组建的画家协会,是台湾地区艺术史上重要画会之一。
赴美逐梦,风格由抽象转向写实
1967年,韩湘宁赴纽约游学、深造。
“当时我在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做设计的工作,收入低,只能住在贫民区。但只要有时间,就去各大画廊、艺术馆观摩各种风格的画作,心里十分满足。”韩湘宁回忆道。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苦,在这个一心追逐艺术梦的年轻人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当时风行纽约的绘画极简主义给了他极大震撼,他的绘画风格随即由抽象主义转向极简主义,随后又从非常“极简”走入照相写实主义。
照相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是流行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种绘画艺术风格。它几乎完全以照片作为参照,在画布上客观而清晰地对照片中人和物进行再现。
韩湘宁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大多呈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街头场景,诸如拥挤的人潮、急切的脚步和各色人等的模糊面貌,以反映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纽约城市生活的确紧张,有人受不了,觉得很痛苦。我倒以为,只要抓住它的节奏,这依然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生活方式。”韩湘宁表示。
1976年,韩湘宁的作品入选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移民艺术家特展”。
忆三毛:难忘那一袭“蓝色无袖衣裙”
韩湘宁经常站在自画像前,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而著名女作家三毛,正是他青春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因为,她是他的初恋。
韩湘宁语调缓慢地说起了多年前两人相识的那段时光:“那年我22岁,三毛18岁。她是友人介绍来的,开始时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在我这里学画,后来她就将上课时间错开,单独前来。我们在她家附近一个叫‘高玉树’的公园里共同拥有过一棵树,树上刻有我们两人的名字。”
后来,韩湘宁和三毛都曾分别撰文,追忆那段如五月天空般纯净的相遇。
韩湘宁是三毛笔下“不用长围巾、一身雪白打扮的小王子,是微风五月的早晨,透着明快的凉意”。三毛是韩湘宁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如果有一天我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那么,三毛那一袭蓝色无袖的衣裙,将是我还能记得的极少的事物之一。”
“后来,三毛的文字风靡华人世界。再后来,我得知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专程前往书店,买回好些记录她声音的音像制品,反复播放,用心聆听,虽然,那里头的声音已经不是她18岁时的声音……”说完这一段话,韩湘宁沉默了好几分钟时间。
说家乡: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
在关渡美术馆举行的画展上,有韩湘宁特地挑选出的一组根据1986年在重庆所拍摄照片而创作的画。画作展现出那个年代重庆的街景、众生态,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韩湘宁说,重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
1986年,阔别37年后,他第一次回到祖国大陆,回到家乡重庆,还专门到出生地弹子石去看了看。
当年离开重庆时,韩湘宁还小,对家乡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为此,1986年回到家乡后,他特地用镜头记录下了重庆多地的一处处街景,希望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油画艺术创作中,将它们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近年来,韩湘宁经常回重庆,回来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到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学子们讲课。
“在有生之年,我要用自己的画笔更多描绘出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景,把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分享给家乡的学子们。”他这样表示。(戴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