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媒:中国共享单车向欧“骑”的正确方式

2017年07月05日 10:3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5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报道,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被网民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些来自中国的生活之“便”正逐渐影响欧洲的民众。

  中国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单车6月13日宣布登陆英国曼彻斯特,并同步进入毗邻曼市的索尔福德。曼彻斯特是摩拜单车进入的首个亚洲之外的城市。

  中国品牌机遇:打破有桩停放共享单车格局

  中新社报道,未来几个月,摩拜还计划将这种智能、环保、方便、实惠的智能共享单车出行方式带给更多的欧洲城市。

  在这一雄伟的计划背后,中国共享单车品牌进入欧洲有何基础?

  新华网报道,德国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2014年发布的市场研究报告《共享移动》中预计,到2020年前,共享自行车业务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德国自然能源匮乏、消费习惯的改变、数字化等是这一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

  报告说,目前已有60%的汽车拥有者愿意将汽车共享。共享自行车相对较新,过去曾有过尝试,但因自行车易被盗窃而失败。不过随着德国铁路等大企业的入局,情况正在改变,目前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德国市场的上述反应体现出的是共享单车这一新兴交通工具的独特优势,在经营方面日臻成熟的中国共享单车品牌有机会将这样的优势在欧洲市场上“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在欧洲许多国家,共享单车已普遍存在于各大城市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品牌的进入是否仍然具有优势?摩拜、OFO等中国品牌或许可以在单车取用、归还方面做文章。

  北京《法制晚报》报道,法国最为著名的公共自行车案例还应数诞生于2007年的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发展至今,Velib已成为除中国之外最大的自助式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但要使用Velib每次需要在固定的站点取车、还车。虽然站点比较多,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地铁站,或者景点边上。这可能是其不方便的地方。

  另据欧洲时报意大利版微信公众号意烩援引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米兰市政府近日宣布,意大利首批“自由移动型共享单车”即将在米兰率先亮相。

  在此之前,米兰市已经出现了一项名为BikeMi的共享单车服务,其拥有逾4600辆单车为米兰市的用户们提供服务。

  然而BikeMi的缺点在于,必须在指定的“站点”进行单车的提取和退还,而新的共享单车则没有这一限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找到附近的单车,在使用结束后将其停放在任意位置。

  从法、意两国的情况不难看出,可在任意地点取用和停放的“中国共享单车模式”有机会在欧洲迎来机遇。

  单车“骑”向欧洲还需因“市”制宜

  虽然“中国共享单车模式”在欧洲登陆的优势颇多,但有分析认为,因地制宜才是将中国共享单车“骑”向欧洲的最佳方式。

  北京财新网报道,中国品牌的无桩共享单车模式在英国尚属首创。但是任意停放恐破坏市容、挤占公共空间,行人安全隐患升高和单车的偷盗损坏问题,也成为他们在英国受到质疑和担忧的主要来源。

  对于中国共享单车企业进入英国,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它们可能带来的停车混乱和损坏遗弃问题。

  报道称,工党领导的剑桥市议会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他们认为OFO等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已经很难阻挡。但是,这种随停模式,可能会带来麻烦,尤其是对行人和其他自行车使用者带来困扰。

  OFO在剑桥遭遇质疑,而摩拜在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投放1000辆单车更可称之为大胆之举。

  但摩拜在曼彻斯特首先遇到的麻烦,是天气。摩拜的国际产品负责人Richard Huang在摩拜首次于曼城投放当天,就遇到了雨天。因此,他只能在超市的屋檐下避雨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所有人都在提醒曼城老下雨的问题。摩拜为了适应英国的多雨天气,还在中国找了一条河来进行试验单车挡泥板等技术设计细节。

  从上述中国共享单车登陆英国的细节中不难看出,在气候、法律、民众习惯等均存在差异的欧洲诸国,因地制宜地引进共享单车或许是中国从业者所需要重点考虑的。

  新华社报道,以共享单车的取用方式为例,欧洲骑行者联合会智能骑行项目协调员尼科洛·帕诺佐曾说:“中国无桩共享单车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数量。他们让自行车回到城市,人们突然重新开始骑车了,数量如此之多,这一点很了不起。我们很关注中国无桩共享单车接下来的发展。”

  但在帕诺佐看来,有桩共享单车为城市带来附带设备和管理费用,成本较高;新兴的无桩单车对城市说“不用你出一分钱”,却隐藏了暂时看不到的成本。帕诺佐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需求,共享单车设计也需有自己的风格。

  德国未来自行车公司的英国业务总经理朱利安·斯克里文也认为,无桩单车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城市,需因“市”制宜。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