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热衷美式生态游:入荒野观鸟兽 好山好水不寂寞

2017年07月24日 14:4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24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有朋自中国来,接待吃喝游玩,对纽约客闻青来说稀松平常。起初,大家“疯”购物游,她陪着去了几次上州的伍佰瑞购物中心。后来有准备留学的友人小孩逛校园,跟着去看了波士顿大学城。今年暑假一个朋友说,“这次不走城市路线,不买东西,要欣赏一下美国大好河山。”闻青一听来劲了。中国有句形容国外生活的流行语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她也是慢慢喜欢上美国生活以后,才觉得这句话不对。而一开始,看山玩水、健行登高,似乎总缺了一点滋味,还闹过几次笑话……

  城外行 转角遇山林

  那次美国朋友邀她去赏秋叶,她想都没想,穿着高跟鞋和羊毛裙就去了,按十年前在国内的郊游经验,不就是“到此一游”,以枫叶为背景留个影,再到餐馆吃顿大餐嘛。回家后,腰酸脚痛,才使得她对“健行”(hiking)和“步道”(trail)这类之前停留在书本上的词,有了切肤的感性认识。这次朋友倒是很老练地让她上网帮忙买一双健行鞋。“这几年,中国人对户外体验也懂行了,意识不一样了。”

  “美国人是真正享受户外行走,穿越山林溪水。我起初对这一种玩法‘欣赏无能’,还怪山水少了家乡味、不亲切。后来寻思,在家乡玩山水,多的是一层‘方便’,自然风景很多都人工化,为人服务了,从办公室直接蹬着高跟鞋就去欣赏小桥流水了。我想念的,原来包括了这种‘方便’。”闻青说,她后来又反思留学圈里“美国是个大乡村”的说法,觉得其实说中了一方面,就是美国对自然环境保护得好,再繁华热闹的城市,出城不多久都能面对未经过多人工斧凿的自然。

优胜美地著名 Half Dome。(杨秋生提供)
优胜美地著名 Half Dome。(杨秋生提供)

  现居北加州南湾的杨秋生是健行爱好者。平常她喜欢去家附近的树林,远一些会开车去优胜美地。不远不近,开车一小时,可到缪尔森林国家纪念地——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惊叹于像旧金山这样大都市周边,会有保护如此好的古老红木林。杨秋生介绍,淘金潮时期的伐木业曾令当地红木濒临灭绝,是在约翰缪尔(John Muir)等人奔走下建起了保护区。缪尔其人,则是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优胜美地发现者。

  闻青带朋友去纽约上州Adirondack山区的乔治湖边健行。回想她自己第一次来时,看着湖面觉得特别单调,不由想念家乡隔不多远架一座石桥、小时候水边人家会在里面洗菜的小河。那是一种热闹亲昵的美。而连朋友都感叹,眼前的美另有一番滋味。

  入荒野 危险预先知

  闻青朋友对美国旅行兴趣点的转变,或许不是个别现象。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西雅图导游Linda Wang发现,到美国作城市观光旅游的中国客正变少。目前到美国的华人游客,主要分为商务考察、旅游探险、留学考察、城市观光四类。“商务考察以公务活动为主,偶尔购物旅游。城市观光则以购物为主。留学考察者主要前往大学、高中等城市周边。旅游探险者就会比较注重融入大自然。”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客低素质行为,包括破坏景区植被、乱丢垃圾的情况越来越少。但Linda Wang发现,面对浑然天成的大自然,他们暴露的另一个问题却是:对北美荒野环境的认知度非常低,对荒野旅行应有的装备了解不足,完全凭借在中国城市里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应对北美的野外环境,安全性极差。“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老美能去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其实当地居民在野外都会配有枪枝,而游客一般都没有资格携带枪枝,一旦遇到熊之类的野兽攻击,基本没有任何防备能力。”另外,像随意取用泉水,可能面临失足的危险。诸如黄石公园的泉水更是有毒。她带客人游览前都会提醒。

  “荒野环境在中国人感知中有一点儿陌生化,而他们又觉得新鲜、刺激,警惕性低,说是探险,其实冒险。”闻青感慨。朋友有几次走着走着不见了,她还以为他走累了落在后面,原来是开小差去了。她只得转述美国朋友曾经提醒她的话,“绝不要轻易离开步道!”景区只修一些步道,算是对环境破坏最小,却又最有效让人保留在安全区的方式。当落入彻底的荒野环境,又毫无准备,那就糟了。

  一旦走失怎么办?“带着指南针、头灯是必须的,它们可以帮你寻回步道,返回出发的营地。”专业旅行摄影师Gregg Jaden有常年在野外行摄的丰富经历。当然,预先准备最好。“如果你要出发去健行或登山,事前尽量详细地了解环境,用相应工具,研究到达山顶的路线会有几条。上山前,先摸清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因为到时候你还要下来。了解所有危险情况,并准备应对方案。”他指出,小到一只飞蛾落到眼中可能引起角膜起泡这种细节都应预想好,并带上抗生素滴眼液,也一定不要漏带处理割伤和救治失温症(hypothermia)的急救包。

  “探索野地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天气多变,难以预测。山区有时候可以从阳光灿烂的30多摄氏度,因突降大雨而温度几分钟急降到零下10度,这就有可能引起人体失温症,重者甚至死亡。”Jaden本人不仅碰到过山区瓢泼大雨,还曾在热带气候遭遇洪水,经历白茫茫一片的暴风雪,他的经验是备足吸汗、保暖、防风防水的多层衣服,始终保持身体干燥和温暖。

  观鸟兽 体现文明度

  如果遇到野生动物怎么办?Gregg Jaden提醒,事前了解它们的习性才能在狭路相逢时增加求生机会。并且不要去激怒大型动物。“懂得区分一只好奇的动物和被激怒的动物很重要,后者是很危险的。”他主张在观察、拍摄大灰熊(grizzly bear)或北极熊这类大型动物时,使用长距离变焦镜头。“我见过游客不顾生命危险,用iPhone近距离拍摄大灰熊。毕竟看到大灰熊在自然栖息地太令人激动了。但熊的领地意识极强,与它的距离应至少保持在100尺以上,能不惹就别惹它。”

  在加拿大的班芙国家公园,Linda Wang也遇到过一个游客看到黑熊“激动得要命”,非要在靠近熊只有几米的地方拉下车窗拍照,“结果黑熊把车门拉开了,差点把一家人的命都搭进去……”

班芙国家公园一只黑熊在半山腰吃野莓。(Gregg Jaden提供)
班芙国家公园一只黑熊在半山腰吃野莓。(Gregg Jaden提供)

  尽管钟爱摄影,Lowdive不会忘记距离领地性强的动物远一点儿。“驼鹿(moose)和麋鹿(elk)也一样,保持一定距离拍它们。”另外,人不去惹熊,熊其实是躲着人走的。游玩黄石公园时,一次发现很多人停车在拍熊,等他们把车也停下时,熊已经离开了。

  在美国生活多年,Lowdive也遵循美国人路遇野生动物,等它们走过去才开车的守则。在黄石,因一群美洲水牛(bison)经停路面,所有车耐心等了半小时。“这是一种文明共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就算出了保护区,在公路上开车他都特别小心,也避免开夜车,但有一次还是撞上一只小鹿。“幸好车上没血迹。可能它有受伤,但应没生命危险。”

  杨秋生表示,美国良好的生态保护,令人们不必要跑到深山老林都可以观鸟兽。除了经常见到鹿只过马路,她家种满水果蔬菜的后院总被松鼠和鸟儿光顾。当一颗葡萄、一个桃子也吃不到的时候,她真的会很生气。但后来转念想,人没有居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本来是动物的家。“只要它们没吃光,给我留一点就好了,大家都有得吃。”

  这样一种共享观,也推及与危险动物共享一定生息范围。在优胜美地,一个下雪天见到三条土狼(coyote)经过车边的印象固然令她深刻。不过杨秋生说,在加州,就算人群聚居的住宅区,都会时时见到土狼。在数里外的郡立公园,也曾见有山猫(bobcat)出没。她表示,当局和媒体都有提醒民众怎么应对:让自己身形显得比较高大,随时带棍子和哨子。

  “所有防范措施中,就是尽量避免赶尽杀绝。”闻青表示,以前她都不明白为何在人烟生息处,像新泽西州经常有熊闯人家后院。

  国家公园 美国最棒理念

  2009年的纪录片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s Best Idea,把国家公园体系,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理念。回看19世纪中后期,黄石、优胜美地等后来举世闻名的国家公园先后建立的历史,人们的确为这“非功利性”娱乐用途野地的经营理念击节赞赏。“国家公园”定义了人与其身处环境的全新关系;要求于游客的,是一种面对自然的不一样欣赏态度和游览行为。这一体系在世界范围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在建立之初,即以保护为首。用Lowdive的话说,“只是修路,设游客中心,大一点的公园会建几个旅馆。对地貌改变极少。”

  去西雅图雷尼尔雪山的时候,Lowdive发现居然有缆车十分钟就可开到山顶。他还奇怪,因国家公园一般会避免做这种设施。后来发现,恰恰是在那一段不属于国家公园的范围,是滑雪场在私人领地开设了缆车。

  这保证了人在最少干扰的情况下直面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接受它的考验,维护它原生态的尊严。用闻青的话来说,“娇滴滴地穿着高跟鞋去遛一圈,吃一顿山珍湖鲜,这种行为从美国人的文化根源里就不会产生。”

  杨秋生说,1868年发现优胜美地的缪尔,写作大量的自然探险随笔主张保护原生态的荒野自然,打动时任罗斯福总统与他一起登山露营,随后颁布一系列保护美国自然环境的法令,直接促成国家公园体系的生成。

  而对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加拿大人Gregg Jaden来说,世间最令他热爱的,就是“荒野的气味”了。一次次荒野行摄,便是用光线、构图、元素、质地、颜色、深度和气氛,一次次追逐和记录那种气味。“我总是想用镜头捕捉那一刻的感受——进入那个地点的一刻、周围环境对我情绪和心灵产生影响的一刻、拍摄那一刻……当我感受到只有自然能带来的巨大平静和安谧,我会想要把它‘拍’出来,如果天气引起我的情绪起伏,我想要通过摄影来传达它。”他会注意携带最少器材,摄影行为尽量天然——比如,尽量采用自然光——这不仅是为了表现纯粹大自然,也是为了对生态环境和动物栖息地产生最小影响。

  亲近自然 从娃娃抓起

  以外来人眼光看,来自一个特定时期崇尚“人定胜天”哲学的国家,闻青的朋友觉得美国人面对自然有点“束手束脚”。但说归说,不知不觉,他的行为也被改变。一个饮料瓶,第二天重复用来接水喝。

夏季携家带口登山健行野营,是美国寻常百姓生活。(美国《世界日报》/陆怡雯 摄)
夏季携家带口登山健行野营,是美国寻常百姓生活。(美国《世界日报》/陆怡雯 摄)

  在爬乔治湖边上一座小丘时,他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先是老爷爷牵着小孙女的手下坡走——才两三岁的幼儿,平地还没走稳,在坡上已是健步如飞。行一段,又赶上一位背着儿子爬陡坡的母亲,几个月大婴儿,在一颠一颠的背包里睡得正香。而到山丘顶上他才真算大开眼界了——只见一名孕妇挺着大肚子,在先生引路下,一摇一摆下山去。“美国人亲近自然,原来是从娘胎里培养起来的!”

  用一个承重40磅的背包,Lowdive这两年也背着女儿行经许多地方。来自中国湖南的他,20岁才第一次看到海,而两岁的女儿已经看过墨西哥湾、苏必略湖、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初只是我们自己喜欢到处走,又不能把孩子丢在家里。”他笑言。为了让孩子适应行旅,他们一开始只去两三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慢慢加长时间。去车程八小时以外的大烟山时,把旅途切成了两天。去年12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全家外出在旅馆住,有时开车六、七个小时,女儿都已经适应。“这是什么地方,景色美不美,她未必很清楚。但长大后想起来,应该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夏天带孩子去海边游泳、山上野营,去国家公园健行,开着房车到处玩,对美国人是很普遍寻常的。”Lowdive认为,说到底,这是深厚的文化沉淀使然。(陆怡雯)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