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环球旅游

媒体人:“假代购”难验,“真权益”又如何保障

2017年03月16日 09:3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洋码头代购的假货质疑,显现的是黑幕重重的海外代购,已经形成一条从产品造假,转包“分销”再到发货“洗白”的灰色产业链。

  消费者花了近2000元在洋码头上代购的Tory Burch女包不仅出现明显走线错误,五金件上也没有LOGO,而且淘宝上同款包只卖1400元。花了更多的钱,买到的却可能是假货,消费者随即向洋码头方面投诉,要求进行检验并退赔,却陷入了无法证伪的困局之中。

  鉴定某种商品是否为正品,理论上似乎不是一件难事,除了生产厂家可以鉴定,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鉴定,购物发票与物流单据也都可资佐证。但在如今的海外代购市场,无论消费者怎样确信买到了假货,却毫无办法证伪,这样的惊人漏洞,不免让人感到可怕。

  消费者有所质疑,只能将问题商品和自付的鉴定费,一起寄给代购平台,由其交给与之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检测,这种有利益勾连的鉴定本就不够中立,关键是,人家还不出品牌鉴定报告。就算是政府检疫部门,也只能检测进口商品是否符合中国质量标准,不能鉴定某一品牌是否为假货。

  消费者的娘家,中消协同样表示无可奈何:对于消费关系不在国内的海外代购,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检测商品的材料和成分,但若要鉴定这一品牌的真伪,只能去相关品牌在国内的专柜。可是国内专柜并没有鉴定真假的义务,而且代购买手和代购平台也不会认账。

  进口商品验证真假,还可以看经销商的报关单等入境证明,但海外代购只有买手的购物小票与物流信息,问题是,海外购物小票20元在网上可以买一包,物流信息的“异地上线”模式,可以任意填写包括上海、深圳等多个港口城市,以体现货品的“海外来源”,甚至还可以直接在海外其他国家“上线”。

  不仅如此,消费者表达不满的最后方式,就是给差评和写体验,但即便是这一权利也被某些海外代购平台剥夺了。比如,洋码头的评价制度是笔记制,消费者将购物经历写成客观的笔记,也极可能发不了,因为网站认为“你是有意见的”。

  无法证伪,无法差评,只能吃哑巴亏,被玩坏的海外代购成了扯皮黑洞。事实上,像这种C2C的代购行为,其合法性本就存疑。打着“朋友、熟人帮忙”名义进行的代购行为,很难认定代购人就是经营者,出现纠纷后被视为普通民事纠纷的可能性更大,难以适用新《消费者权益法》的规定。如此一来,究竟谁应为此担责?

  笔者以为,监管的重点,应该落到海外代购平台身上。当消费者对商品真假存在疑问时,代购平台理应给消费者一个说法,而不是让消费者独自去较真,“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规定正式实施之际,或许也应考虑适用于海外代购平台。不合格的、甚至剥夺消费者差评权的海外代购平台,当有监管出拳。

  没有监管机构和鉴定机构可以对海外品牌的真伪做出鉴定,构成交易行为的信任根基何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又如何得到维护?事实上,即便是普通人也可在网上搜索到各大品牌真假鉴定的方法,对于掌握着公众资源的监管机构与鉴定机构,甚至可以直接与相关厂商联系,为何就不能鉴定真假呢?至此,让造假者有恃无恐的原因或也不言自明了。

  另一方面,对于购物小票与物流信息的伪造,相关部门也应严厉打击。鉴别购物小票与物流信息真假,理应更为简单,凡是有此类造假行为的海外代购,应一律视为出售假货,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对消费者给予赔偿。至于物流信息“异地上线”等模式,也有必要予以严肃审核甚至禁止。

  可以说,海外代购黑幕重重,已经形成一条从产品造假,转包“分销”再到发货“洗白”的灰色产业链。收到疑似假货商品的消费者,陷入“无法证伪”的维权困局中。个中每一个环节,本应都有监管存在,并赋予消费者验证真假的渠道和能力,然而最后却一一落空,成为“假把式”。全环节的监管缺位是谁之过,这一漏洞又能否补全,等等问题亟待相关部门进行反思,并予以有效行动。

  □舒圣祥(媒体评论人)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