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旅日华人自编中文教材 创新教学法助力汉语推广

2014年07月16日 10:1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日本新华侨报网)
(日本新华侨报网)

  中国侨网7月16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汉语、汉字伴随着中日交流的漫长历史长河,已经跨过了2000多年的时空。由于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汉字文化在日本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瞄准中国市场,在大学里,汉语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二外语。然而,完全陌生的发音习惯和似识非识的简体汉字,常常让学生刚把拼音死记硬背下来,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少人的学了很久,却还停留在“你好”、“谢谢”的会话阶段。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相融相通,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壁”却越积越高,这是否因为传统的汉语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日本人?2011年,一位在日华人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钻研,终于创出了一套针对日本人的汉语教学法。

  6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日本新华侨报》记者联袂走访长城学院,对院长张佶进行了一次专访。

  初衷是让日本人到中国求职

  《日本新华侨报》:您原本是从事IT行业的,现在涉猎中文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您是否看到了目前中文教育的缺陷,想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张佶:我从事IT行业已经20年了,在日本主要以向企业派遣技术员为主。但是2008年爆发的“雷曼兄弟破产危机”,让很多派遣职员都被退了回来。当时中国经济依然坚挺,不少中国员工可以回到国内去工作,但日本员工就只能失业了。当时整个日本失业现象很普遍,我就希望他们也能到中国去谋生。

  但是,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不会汉语。其中有不少人学过,但因为难度太大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在1992年大学院毕业后,曾担任过对外汉语教师。学生们都很努力,但日本人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我想很多问题不在学员,可能是我们针对日本人的教育方法太少。

  2009年,我在朋友的提议下打算“重操旧业”,专门针对日本人教授汉语。但我认为不能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必须创新出一套有效的教学办法,因此我决定自己动手编教材。

  但教材的编纂工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花了一年时间,虽然已经制订了从汉字入手的教学方针,但这个范围应该如何设定,又要用什么方法把中国简体字教给他们,当时我们反复尝试了5、6种方式,但新教材的突破口仍没有找到。

  虽然开发进程缓慢,但我想还是要接着往下做,于是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开发汉语教材的公司,又过了1年,终于找到了基本方法。我将其命名为“汉字读音法”。直到2011年,这份新教材终于被编出来并开始实际应用。

  三年磨一剑,新教材终出炉

  《日本新华侨报》:从2009年开始着手制订教材,到2011年新教材正式被用于教学,您认为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最难的是什么?又是什么让您坚持了下来?

  张佶:最难的部分就是划分汉语汉字、日语汉字的范围。日语里的汉字也很多,但常用汉字的范围明确。相反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常用汉字可以覆盖95%的汉字范围。所以,到底是根据日语常用汉字来对照汉语,还是以简体字为主展开教学,这个地方就反复尝试了4、5次。

  在研发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位在人民大学外语学院任副院长的老同学启发我,必须用举一反三的办法,而且要让学员立竿见影,获得学习成就感。当时我就思考,可不可以举拼音的四声来返汉字。后来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方法对日本人掌握汉字很有帮助。

  通过这种办法,我们终于确定了汉字的范围,那就是中国小学生到6年级为止要学的2500个汉字。它覆盖了常用汉字的95%,一个小学毕业生就可以看报纸了。具体教学方法以汉字读音为主、拼音为辅。

  首先,我们对2500个汉语汉字和2136个日语汉字进行彻底比较,发现两国繁体汉字非常接近,又各有自己的简体字。总体上来讲,两国简体字有一半是相同的,繁体字几乎都是相同的。这种两国共通的汉字,我们一口气就找到了1637个,加上860个汉语独有字,正好是2500个。日本人只要认识了这些字,就可以识汉语、读汉语了。

  其次,我们还对语法进行了比较。其实两国语法最不同的就是“倒装句”,日语里叫“返点”。在古代日本,“返点”法是日本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只要将汉语汉字与“返点”法进行结合与强化,日本人就能够顺利地读句子、造句子了。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