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聚焦当代中国变化 青年汉学家给汉学研究带来新意 (2)

2014年09月18日 14:5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艾美丽

  寻找“作家的物质性痕迹”

  艾美丽目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士二年级。“其实我学中文没有太多故事,”艾美丽说,高中毕业前,发现自己对先前感兴趣的艺术、文学都有点腻了,想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学问,就发现有一门叫“汉学”的学科,“上大学后学了两周就疯狂地爱上了中文,一直学到现在。”

  海德堡大学汉学专业头两年大部分时间也是学中文。“上海的、北京的中文老师来海德堡交换,我们也会直接向他们学习,熟悉各种口音。”因为喜欢繁体字,艾美丽在研究生一年级时申请了台湾大学的交换生。

  这次会上,艾美丽提交的论文是《在中国作家文学馆中寻找欧亚文化交流的痕迹》,研究“纪念作家的物质性痕迹”——作家纪念馆,特别提到鲁迅故居八道湾胡同11号的拆迁和重建。艾美丽以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故居“歌德故居”面临按历史原貌重建时所引发的争议和讨论,来对比鲁迅故居的重建问题。

  在人大交流的这一年,她动手、动脑也“动脚”——做很多田野工作,跑了大量的作家纪念馆、作家故居。从北京的鲁迅博物馆、老舍故居到上海的巴金故居、鲁迅在上海的纪念馆、邹韬奋故居、左联旧址,甚至在咖啡馆里的张爱玲故居,她还到过山东淄博的蒲松龄故居乃至高密的莫言文学馆。“作家故居很多,每一个故居、纪念馆都会讲不一样的故事。”

  艾美丽说,这一年田野调查对她帮助很大。因为各个纪念馆、故居的资料在德国很难找到。至于选哪些作家来研究,艾美丽说还没有做最后决定。“作家纪念馆的系统里,鲁迅太重要了,所以鲁迅肯定会谈。”艾美丽选择到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流,就是因为导师是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孙郁,孙郁此前也是鲁迅博物馆的馆长。

  这个月底,艾美丽也要结束一年的交流回海德堡了,艾美丽笑着说“一点不想回国”,“一年时间不够,我很快就会回来”。

  安娜

  研究中国的青年亚文化

  俄罗斯女孩安娜学中文的时间已经很长,大概在中学就开始学了,她说这是源于父母的“先见之明”。“有一天我的父母问我,安娜,你要不要学习中文?我说可以啊,他们那时可能预见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安娜的中文老师是一位俄罗斯汉学家,就这样渐渐喜欢上中国的文化。

  安娜不是汉学系出身,她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专业是“文化研究”,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男性的性向,安娜说因为当时看了很多中国人的博客,感兴趣中国青年的思维方式。她正在做的博士论文是从青年亚文化研究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观的转变。为什么会以亚文化为切入点?安娜说,因为亚文化有亚文化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中国变化很大,青年是很敏感、也是对变化很积极的一个阶层。”

  这次青年汉学家博士论坛上,安娜介绍了她访谈的目标群体:滑板亚文化。这个群体的研究源自她在北师大校园里散步间偶然遇到的滑板青年。“我和他们一聊天,发现他们和我的同学不一样。他们会和你分享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他们不满的东西,他们敢说家庭的问题,和父母观念上的冲突,比如为什么不结婚,不买房,和其他中国人也不太一样。”

  “外国人到中国,会发现原来中国人是这么传统,但是我们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实这些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青年人身上,我对这些变化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就研究青年。”在安娜看来并没有多少人研究青年,这会是一个大题目的开始。

  “这样的题目必须在中国做”,安娜说,尽管互联网上也有材料,但不一定和真实情况相吻合。“我会用到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但是是文化研究的视角。这样的研究在俄罗斯的汉学研究界没有。”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