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智京中华会馆:离邑万里勤打拼 华文教育连血脉(2)

2016年10月21日 11: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特色

  文化为根,两次创办中文学校

  老华侨潘奋程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们离开了中国,好像没有了根。如果有个平台经常联系,根就不会断。中华会馆就是我们的平台和靠山,是华侨华人的家”。而中文学校也是维系根基的一个平台。

  智京中华会馆的楼上就是中文学校,这已经是会馆第二次开办中文学校了。由于华裔新生代在西班牙语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慢慢失去母语的环境。会馆负责人意识到,必须有所作为来延续中国文化和语言,于是在1946年就创办了圣地亚哥第一所华人学校。另外,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的中华会馆也曾建造了一所中文学校。

  50年过去了,当华裔新移民的孩子在智利成长,又面临同样的问题。会馆在2003年再次办起中文学校,教材得到了广东省侨办、广东教育厅以及暨南大学的支持。南方日报记者在中文学校看到,教室墙上贴着常用字示范,孩子们画的荷花、仕女,学生们用工整的钢笔书法写下的司马光的历史故事,以及他们写的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散文。

  广东同乡总会名誉会长陈桂陵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办学伊始,会讲普通话的老师难找,因住处分散、能够由家长送来上课的学生也难找。会馆以“只要有一个学生,也要把中文学校办成”的理念,四处推广。会馆骨干带头把孩子送来,第一批学生40多人开始学普通话,第一堂课就说“我会中文我骄傲”。

  至今,为学校工作过的教师和志愿者已经超过70位,现有学生110多名,年龄在6-20岁,有一些是智利当地人。学校有8个年级,每周六下午上4小时课。该校推荐学生参与中国举办的华人作文比赛,并且每年都有人获奖。孩子们学会了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孩子们到中国各地参观,并回到家乡寻根。这一切都将中国文化的根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里。

  发展

  “一带一路”,瞄准中国国内市场

  1952年10月1日,智中文化协会成立时,智利著名诗人、作家聂鲁达夫妇曾到会祝贺。聂鲁达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写成《向中国致敬》《中国大地之歌》等诗篇。他和中国著名诗人艾青、萧三等成为亲密朋友。

  上世纪70年代,曾是会馆最困难的时候。随着老侨胞去世,会员减少,连会馆的电话费、水电费都难以为继。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移民大量增加,会馆又兴旺起来。

  老华侨恩里克·徐回忆说,他的父亲原先是国民党党员,毕业于黄埔军校。但是通过社团活动,他父亲意识到大家都是中国人,放弃个人的偏见,一同团结在会馆。不同政见的人们在联谊中,结成生活、生意上的朋友。再后来,徐老先生也来参加中华会馆举办的“十一”国庆活动。

  近15年,中华会馆共换过5任主席,主席与理事会成员都一代比一代年轻,且大部分由新移民组成。他们在智利一稳定下来,自愿地投入会馆工作。但是对如何吸引在当地成长的新生代,仍然在摸索中。虽然年轻一代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但其思维、生活方式更接近于智利当地人,对侨社没有足够的归属感。

  智利的华人会馆正在慢慢经历变化。过去,华裔会馆基本上都把智利作为市场,而近年中国推行“一带一路”,他们看到中国更广阔的市场。于是,广州总商会副会长何国兴、和平统一会会长王会江等侨胞将智利的水果、海鲜,特别是红酒销往中国。智利广州总商会何国强会长,向前来访问的广州市贸促委代表团提出,该商会未来将作为广州与智利乃至拉美地区贸易合作的桥梁,把更多的国内五金、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出口到智利,同时把智利的红酒、水果、食品、海产品等引进到国内。

  粤人行踪

  智京中华会馆理事郭文在智利创业

  携异乡之手打造“新世纪”餐馆

华人老板郭文(中)与他的墨西哥员工。
华人老板郭文(中)与他的墨西哥员工。

  每天下午15:00是餐馆最闲的时候。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新世纪酒楼,祖籍广东的老板郭文笑盈盈地走来。宽敞的大厅里,仍有三桌客人,有华人的一家三代,也有当地的聚会青年。南方日报记者在满室茶香中,聆听他讲述在智利打拼的故事。“我在智利的创业体会是,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当地人。”

  打工6年后开餐馆

  1990年,曾经在广东当司机的郭文,途经香港、东京、三藩市、纽约、里约热内卢,来到这陌生的圣地亚哥,身上只揣着攒下的1000美金。辛苦的航程、昂贵的机票,让他觉得“似乎不能再回到祖国”。

  那时候,智利华人不多,大多为广东鹤山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郭文从为别人的餐厅当厨师做起。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学西班牙语,在打工6年后攒够了自己开餐馆的钱。

  一人白手起家,凡事皆要用力用心。郭文指着面前的桌布、茶具说,大小的用品都是他到处去购买来的。而且在异国做中餐馆还要变通,菜式都要经过改良。比如一道蒸鱼,不能像广东那样全鱼上桌,而是必须剔骨去皮,全盘净肉。当时酱油在智利根本找不到。他就自己用白糖、盐和其它调味料熬浆,当做酱油用。

  与智利员工相处是郭文的第二道坎。当地人在工作方面比较散漫。郭文不是责怪他们,而是调整管理制度。他说:“智利人有其可爱之处,热情、善良、包容。几经磨合,我与包括员工在内的许多当地人建立了友谊。”

  老员工11年从未缺勤

  在这里,记者见到一位年老的服务生,安静而细致地端茶、送点心。郭文告诉记者,这位名叫Jan Romero的智利老员工,今年已经71岁,曾经是一位大学教师。他从60岁起,来到郭文的餐厅应聘,当上了服务生。大都市人海茫茫,不知道为什么,Jan从此与郭家结下不解之缘。

  他待人温和有礼,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郭文尊敬。但工作到第4年的时候,因城市公共交通变化,他上班不便,就辞职离开了。一段时间后,Jan到另一家新的中餐馆面试。由于店名、店址、装潢完全不同,Jan并未想到这是郭文另一间餐馆。第一天上班时,他与老板一相见,彼此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老人前几年因为胃癌做了手术,术后稍作休整,又再次回到郭家餐厅。郭文说:“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与我合作的11年间,从未缺勤过一次。”

  用熟练的广东话和普通话与记者交谈的郭文,就是一个缩影,投射着华侨华人过去到异国奋斗的一路艰辛。如今,他们在大洋彼岸开枝散叶,但依旧割舍不下对中国和家乡的深厚牵挂。

  学人论粤

  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

  期待侨团搭建中智交流新桥梁

  近二三十年来,智利作为南美“模范生”,吸引了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移民,华侨华人涉足的行业也从过去的餐饮到旅游、进出口贸易等。

  过去,华人因为客观环境等限制,只能做些杂货铺、饮食等小生意,新华侨华人大多在家乡少小长大,壮年出洋,具有熟悉中国和居住国的双重优势,加之南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没有经过工业阶段,制造业较弱,近年来,随着许多中国商品销往南美,新华侨华人已成为中智贸易的中坚力量。

  无论新老侨团,在帮助华侨华人适应异国生活、谋求发展机会、维护华人权利、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侨民团结等方面,目的是一致的。新老侨团虽商贸上各自独立,但共同为中智的商贸往来和人文合作,为中华文化在居住地的弘扬作出自己的贡献。

  智利国内政策具有稳定性,而且透明,不搞特殊化,按规则办事等特点。当前,中国与智利的官民交流均走向新高度,作为两国文化的共同载体与人文交流的桥梁,华侨华人侨团的新功能令人期待。

  智利探粤

  北部城市伊基克居民

  四分之一有华人血统

  伊基克位于智利北部,是重要的港口城市。这个地方与遥远的中国却有着特殊的缘份,从19世纪中叶有华侨华人进入,如今人口中1/4有华人血统,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时,其它国家对华人移民比较严苛,智利当局为什么会允许华人来此自由定居呢?这当中有个故事。

  1860年,中国的太平天国已经面临末路,数以万计的太平军余部离开故土,远渡美洲。1862年,一万多名太平军余部到了当时属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采硝石矿的工作,生活和工作待遇很差。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争夺领土和硝石的战争,这让华工看到希望。为了摆脱被卖“猪仔”的悲惨命运,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太平军发动起义,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夺取了硝石矿公司的武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展开激战。就这样,他们与智利军方里应外合,一起攻取了伊基克市。从此,该市归属了智利。

  战后,智利军队的西拉皮佐少将(时为中将),会见了华人的领导人陈永碌(广东籍),并授予其上校军衔。

  另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位姓林茨的智利军官,曾经随英军驻扎过中国,并曾经学习过广东话。当他参加太平洋战争时,发现秘鲁与智利交界的地区有大量讲广东话的中国劳工,于是带了2000多个中国人加入智利军队,参与运输、情报员、信使等后勤工作。

  战后,鉴于中国人在战争所作的贡献,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这些华人功臣,并希望他们继续打仗。但华人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而是甘愿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三角旗上被打上了智利国徽。

  时至今日,伊基克是智利华人第二多的城市。这里至今仍然有着许多中国痕迹。馄饨叫做“wantan”,炒饭叫“arroz chaufa”(arroz:米),炒面叫做“chaumien”。当地人称弟弟为“塞罗”(细佬),把儿子叫“仔”,女儿叫“阿米”(阿妹)等。有不少伊基克人还会耍拳和舞刀弄枪;祭祀祖先时的风俗习惯也与智利土著不同,祖先都有牌位,早期的牌位直接用汉字书写,现在的牌位也有用西班牙语的。

  华侨华人在当地的声誉至今较高。前些年,一位中山人的后裔爱尔奈斯道·罗,当上了伊基克市的代理市长,当地人都尊称他“中国罗”。他在回到广东中山寻根时说,自己从小就以拥有中国人的血统而自豪,因为小学时老师曾告诉他,中国人特别聪明。当他参加工作时,上司在重用他时说:“我选你,因为你是中国人的后代,勤劳而且可靠”。(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林亚茗 房珊珊 实习生 林嘉琳 严艺文 指挥:姚燕永 统筹:陈 志 梅志清 孙国英 执行:林亚茗 李 培 联合主办: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 支持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