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一位泰国小伙的中国情缘:“我已离不开你”

2017年04月29日 14:37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泰国小伙差瓦利·朱加有个好听的中文名——朱光明。

  从小时候跟着姑父听中文歌、学写汉字,到大学时义无反顾选择汉语专业,再到结识中国太太并在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式婚礼,他与中国文化的情缘可谓深厚。

  “中国文化非常包容、传承久远,而且能在那么长的历史岁月中传承得那么完美,这非常吸引我,”朱光明说,“我还没去过别的国家,感觉可能就离不开中国了。”

  【汉语还是英语,一场学什么的较量】

  朱光明出生在泰国中北部,父亲是军人,母亲经营一家理发店。但最早为朱光明打开中国文化之窗的是他的姑父。

  “我姑父是中国人,8岁时来到泰国。小时候,我经常去他家玩,他在家也说一些客家话,那时我听不太懂也没太在意,”朱光明说,“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教我写汉字,他一开始教的是‘本’字,从那会儿我就不知不觉和汉字结下不解之缘,莫名地喜欢。”

  那之后,朱光明经常四处找对联并收集带汉字的火柴盒、饼干盒,一有空就描描写写。初三时,他无意间从父亲那里听说有一个汉语补习班,便向父母提出报名。因为这次报班,朱光明家里甚至还爆发了一场“战争”。

  “我说必须要上这个补习班,但爸爸和叔叔伯伯们全反对,不让我学,因为他们觉得英文更重要、更有用,应该抓紧时间学好英语,”他告诉记者,“不过,我不听他们的,一直闹,最后爸爸没办法,只好让我去了,但也只学了一年。高中没坚持学中文挺遗憾的,所以高考时我就偏要选汉语专业。”

  【爱书法迷京剧,一段难割舍的情缘】

  如愿以偿进入中文系的朱光明如鱼得水,越学越喜欢,越喜欢兴趣越浓。大四时,在老师推荐下,他来到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孔院实习。其间,朱光明不仅顺利获得孔院奖学金前往天津师范大学攻读硕士,还结识了川妹子梁杉,收获了姻缘。

  朱光明喜欢中国书法,曾获泰国“大使杯”书法比赛银奖,书法作品还曾献给泰国诗琳通公主。“我一直练习书法,不曾间断。到天津师大后,中国老师会因材施教,发现我们的兴趣并着意培养,”朱光明说,“我现在开始练行书和草书,书法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更能让你感受汉字的魅力。”

  除了书法,朱光明对京剧也相当痴迷。“我爱听《贵妃醉酒》,京剧的唱、念、做、打,那种身段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非常吸引我,还有京剧的唱法、韵律听起来非常舒服,特别令人享受。”

  谈到和太太的相处,朱光明坦言磨合中会有一些中泰文化差异的体现。“我们泰国人生活节奏比较慢,而中国人节奏相对快一些,所以太太有时会跟我急。我们两个人特别有意思,很多时候我和她说汉语,她反过来用泰语回答,这就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在一个小家庭里的融合。”

  【当老师开专栏,一种心相通的传承】

  如今,朱光明在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老师,同时承担曼松德孔院的教学工作。此外,他还在泰国中文报纸《亚洲日报》开辟了一个名为“孔子给我光明”的专栏,讲述自己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经历。

  朱光明说,据他了解,中泰交往从素可泰王朝就已开始,“那时,泰国只有陶器,不会做瓷器,这方面的技艺还是中国人传授给我们的。明朝时,也就是泰国的大城王朝,人员交往更加密切,有中国人来做生意,还有中国人来做官。有人说,当时泰国没有税收,是中国生意人带来了这个概念,甚至可能泰语‘税’这个词都是从中国舶来的。”

  现在,朱光明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一两次,每次都会待上一两个星期。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肯定会继续当老师,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国民众的交流和交融,“因为我们有一句话:你想了解他们,要知道他们的语言,也要知道他们的文化。”(杨舟 闫洁 刘秀玲)(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