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从1966年到1998年,印尼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黑色的32年,至今仍有许多5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不谙华文。印尼《国际日报》近日刊登文章指出,10年来,印尼政府大幅度调整华人政策,实行多元文化方针,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复苏振兴的势头很好,但也存在着师资、教材、语言环境等发展困难。尽管华文教育目前在印尼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前景仍被看好。
文章摘录如下:
笔者是在印尼出生、长大的归侨。1957年从华侨学校中学毕业后回中国深造并参加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多次到印尼探亲、讲学或调研,亲身体会了印尼华文教育的兴衰。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一些体会和建议,重点介绍当前华文教育的现状。
简单的历史回顾
印尼近代华文教育发端于1901年3月巴城(今雅加达)华侨创办的中华会馆学校(通称八华学校)。此后各地华文学校风起云涌地建立。1958年以前,华文学校基本上是中国籍华侨所办,因此称华侨教育;1958年后,印尼籍华裔开办了一批华文学校,但华文课程课时很少。
1957年我在雅加达的中华中学念高中三。这一年是印尼华侨教育的鼎盛时期,全印尼的华侨学校达1800多间,学生近43万人,这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
因为在当时从来得不到荷印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支持,学历也不被承认,中国历届政府也不给予津贴,印尼的华侨教育在艰难中前进。全赖广大华侨对中华文化执著传承的坚定信念,才使华侨教育得以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印尼政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华侨教育采取逐步限制最终加以消灭的政策。1958年起,禁止华侨学校招收华裔学生,另办华裔学生就读的籍民学校,导致华侨学校在1958年减至510间,学生降至12.5万人。
1966年印尼政府执行严厉取缔中华文化的政策,下令关闭所有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从此华人子女失去了通过正规教育学习华文的机会。由于华人的强烈反对,1972年政府允许开办特种民族学校,每周教授少许华文。当年全印尼的这类学校达25间,学生数万人。然而,当时的印尼政府担心它们影响强迫同化政策的推行,于是在1974年加以关闭。从此华文教育陷入万马齐喑的境地。
1998年5月苏哈托政府垮台,民选的瓦希德政府执政,对华人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鼓励学习华文。从此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逆境中奋进
从1993年起至今,笔者曾多次到印尼探亲、讲学或调研。笔者亲身经历了华文教育兴旺、衰落,基本了解其复苏、振兴情况,感慨良多。
印尼华人在华文教育受到限制甚至被取缔的时期,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千方百计让子女学好华文。无论是选择中国国籍的华侨还是选择印尼国籍的华裔公民,都很重视子女的华文教育,这是华文教育得以在逆境中继续前进的关键因素。在印尼华文教育被遏制的32年间,学习华文被视为违法行为,不仅华文学校、华文报刊被禁,印尼政府甚至在海关申报表上将华文读物与毒品并列为严禁入境的物品。
可贵的是,华人先是在华文教育基础较好的雅加达、棉兰、巨港等地开办了特种民族学校。这些学校被禁后,华人又想办法开办了华文补习学校(班),或者在庙宇、教堂以传经布道的方式传授华文。1990年,中国与印尼复交,两国关系好转。90年代初,印尼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允许旅游部门开办华文补习班,这样就使它们得以生存下来。此外,华人还以聘请家庭教师方式,为子女学习华文,家境好的将孩子送到外国留学;一些报人在外国注册,在印尼出版华文杂志;有些人将香港、新马报刊偷偷带进来,或者加以复印在街头兜售,解决了渴望看到华文报刊华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