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去”开展师资培训的经验和体会
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走出去”培训工作模式不同
目前国侨办开展的“走出去”培训,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东南亚模式和欧美模式:一是培训时间长短不同。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多是全日制,教师为专职,故培训时间可以安排在当地寒暑假期,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而欧美国家的中文学校是周末制,教师是兼职且无寒暑假期,故在一地的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三天,教师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培训,或安排在周末进行培训。
二是培训方式不同。由于东南亚国家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培训时间较长,可以针对某一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授课式教学;而在欧美,只能在某一地、就某一课程的某一问题进行2-3个小时的讲座式教学。东南亚华文教师可以通过专家授课,逐步提高教学必备的素质;欧美中文教师通过专家的讲座点拨,提高对某一知识点以及相关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而通过“自学”和教学实践来提高中文教学必备的素质。
三是受训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学校组织力量不同。东南亚地区的专职华文教师视我培训为提高自身从教能力的机会,均踊跃参加,校方也把参加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考核教师的一项工作来对待。而欧美地区的中文教师多为受过高等教育(专业多为理工科)的兼职教师,由于时间不足,校方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其积极性远不如前者。
四是对专家的要求不同。欧美国家的中文教师对国侨办外派专家的要求程度远高于东南亚的华文教师。相对于培训内容,欧美的中文教师更看重专家个人的讲课水平,倘若认为本次讲学团专家的讲课水平较差,则其下次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就降低了,或不再参加培训。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海外华文教师大多关注的培训课程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技巧”和“方法”课,如汉语教学法、听说读写技巧等。然而,未受过系统师范中文教育的华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技巧”和“方法”能够解决的。倘若培训课程仅简单地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单纯地设置各种“技巧”或“方法”,显然无法真正弥补他们的先天不足。
对绝大多数的海外华文教师而言,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因此,培养海外华文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经验。无论是“请进来”培训,还是“走出去”培训,或是未来的函授学历教育培训,其课程设置既要参照国内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设置,又要考虑华文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专家的遴选工作不容丝毫忽视
海外华文教师多数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这就要求专家必须主动适应海外的实际情况,课讲得太深不行,水平低的听不懂;讲得过浅不行,水平高的觉得空洞无物;为追求听者的兴趣纯粹插科打诨不行,认为是浪费时间;只顾一个人在台上讲、没有互动不行,这样会使听者觉得乏味无趣;授课内容很好,课讲得没有激情、不精彩不行,这样不能调动听课者的关注和兴奋点;对于基本概念,除了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表述以外,还必须通过简洁明了的大众化言语进行解释,通过大量实例来佐证和说明。这就要求国侨办派出的培训专家,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精湛的授课艺术以及演讲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