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华媒评朱立伦登陆:对九二共识、反“独”再保证

2015年05月04日 14:0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5月4日电 3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迎来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一行。港台地区与外国华文媒体表示,10年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始终坚持关注民生、服务民众的宗旨,就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议题深入研讨,形成了153项共同建议,其中大多数转化为两岸共同或各自的具体政策措施,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朱立伦对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前行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知,进一步巩固了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原称“国共论坛”,源于2005年“胡连会”共同发表的五项愿景,其中一项为“建立国共沟通平台”。

  香港《大公报》4日评论分析,如今论坛已不仅仅是国共党际交流平台,还是两岸各界沟通联谊、共襄大计的盛事。俞正声妙喻“论坛是国共两党搭台、各界人士唱戏,是两岸各界的论坛,是两岸同胞的大合唱、交响曲”,相当贴切生动。

  评论指出,10年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始终坚持关注民生、服务民众的宗旨,就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议题深入研讨,形成了153项共同建议,其中大多数转化为两岸共同或各自的具体政策措施,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本届论坛围绕中小企业、青年和基层、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四个议题进行研讨。其实大陆方面一直都很关注“三中一青”(台湾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低收入户)的福祉,并制订多项优惠措施,让他们也能分享两岸和平红利。

  两岸关系平稳发展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3日社论表示,无论“深化九二共识”或“维系一中”,国共两党都努力创造出条件,至少从领导人起个头,迎向未来创造合乎两岸法理、民情的关系架构,不仅两岸民情能接受,也让国际社会得以依循,让两岸关系平稳发展。

  台湾《旺报》表示,朱立伦感恩过去十年国共论坛的成就,面对未来两岸交流,他认为有三项主要工作:第一是传承,年轻世代必须要接棒,两岸交流必须要不断传承,让新世代用创新,为两岸发展提出更多贡献。第二是两岸交流也必须要深化,过去两岸交流也许时间不够长,需要更多层面来积极投入,相信一定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两岸交流正面成果。第三是普及,朱立伦说,过去很多人对两岸交流有不同意见,应该让两岸和平红利、两岸交流成果,让更多民众享用、感受。

  香港《文汇报》4日援引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指出,目前两岸关系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而此次朱立伦参加论坛,表明由朱立伦率领下的国民党已经想清楚并以行动巩固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维护推进两岸关系。

  朱卫东指出,论坛本身就是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维护推进两岸关系的再保证、再确认。

5月2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葛凤章 摄
  5月2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中新社发 葛凤章 摄

  未来经贸合作 着眼“三中一青”

  谈及本届论坛的亮点,朱卫东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根据目前的两岸关系与台湾岛内最新形势,作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将推动两岸各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两岸经贸领域合作。他指出,作为两岸交流互动“老平台”,经贸论坛在过去十年间对于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以及促进两岸人民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经贸文化论坛着眼于‘三中一青’所关心的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决办法,我相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未来必将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新能量。”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观点表示,这几年两岸关系发展与国共认知基础有关。朱立伦的公开论调显示他比较注重两岸青年和各层次交流。

  香港商报4日文章表示,让和平红利成为民众福祉提升的最重要动力,已成两岸工作的当务之急。相信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论坛将持续发挥重要功能,引领两岸各领域交流制度化,以更多和平红利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

  美国《星岛日报》当地时间3日社论表示,从朱立伦的行程安排,可看出拉大格局的用心。朱立伦表示,过去20年来,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有许多变化,他这一个世代是从经济成长初期、走向繁荣,但面对下一世代,他问在场“80后”、“90后”学生们想要做什么?想为下一世代做什么?他说,“很多台湾年轻朋友告诉我,赚钱不是唯一目的,如何追求‘确幸’和理想,才是人生最重要目标。”

  台湾《联合报》4日社论称,对于这次的国共论坛,民进党很“酸葡萄”。但是,两岸关系真的无所谓吗?两岸的经贸往来不重要吗?两岸人民的互访交流不重要吗?如果把两岸关系从台湾的政治、交流、经贸、民生中完全抽离,台湾的现状又将是怎样的面貌?

  香港明报则刊文表示,台湾是多元社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两岸是大家都需要面对的”,这是合作的世代,要用正面的心态、态度去面对。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