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华媒:中国高考考的不仅是学生 舞弊如何杜绝?

2015年06月08日 15:4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6月8日电 中国内地高考的进行,再次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境外华文媒体表示,学生和家长都应扭转思想。高考早已不再是人生唯一机会,推开门,还有很多人生出彩可能。同时,在日益严格的监考制度之下,为何“枪手”屡禁不止?教育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作弊的“低风险、高回报”,必须从立法方面入手,提升替考风险,斩断利益链条。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7日评论表示,国际教育的竞争不断倒逼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让学生告别“一考定终身”,到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中国教育也迎来了新常态。

  如今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不讲综合素质,没有真才实学,哪怕能跻身名校,即便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未必能赢在终点线上。

  该报指出,学生和家长都应扭转思想,高考,早已不再是人生唯一机会,推开门,还有很多人生出彩可能。政府则当加大力度推进改革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可自由跳跃的土壤,因为唯青春理想不可负,唯国家希望不可负。

  舞弊现象如何杜绝?

  香港《文汇报》8日文章分析,今年内地高考首日,就有媒体曝出江西南昌出现有组织替考事件。事实上,前几年高考期间,这一广受关注的举国大考就曾被爆出作弊、替考等。在日益严格的监考制度之下,为何“枪手”屡禁不止?对此,有教育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作弊的“低风险、高回报”,必须从立法方面入手,提升替考风险,斩断利益链条。

  专家认为,虽然每次高考替考都会对部分人员进行处理,但替考现象依然屡禁不止,除利益驱动外,跟违法成本低有很大关系,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加上巨大的金钱诱惑,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报道,高考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中国教育部门按照高考成绩反映出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入不同的高等学府。因此,高考既是一场涉及全中国学生的人才选拔,也往往是决定考生命运的一个人生关卡。

  针对官方采取哪些措施打击作弊,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受访时说,证件识别的坏处是证件可能被篡改,如果用人脸识别,较能查核考生的真实身份。

  但杨东平也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脸识别只适用于替考舞弊,其实作弊的方法很多,更普遍的是利用无线电等高科技仪器作弊。”

  澳门日报8日社论指,要消除替考“顽疾”,除了加强身份审查、查处不法分子外,关键在于提高参与人员的违法成本。内地应尽快出台考试法,从刑法层面加大替考等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只有“作弊入刑”,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作文命题接地气

  香港明报、台湾《旺报》8日报道称,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陆续公布,全国卷一是“女儿举报老爸”的材料作文;全国卷二是提供3名特点鲜明的候选人要求作文“谁最有风采”。天津考题“范儿”(Style)和浙江考题“文章与人品”均引发网络热议。

  分析称,内地高考60年来的作文题目反映出不同时代特色,1950至1960年代,作文重点与政治紧密挂钩。1952年首次高考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

  全国卷自1980年至1999年20年间,仅4次命题作文,16次材料作文,赋予考生更多发挥空间。进入21世纪,除社会热点,亦有不少体现生命关怀的题目,2000年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是“诚信”,2002年是“心灵的选择”,2004年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8年则是“抗震救灾”。

  高考,考的不仅是学生

  香港《文汇报》另一篇文章称,高考,考的不仅是学生,也在考验着陪考家长的体力和耐力。在北京101中学考点门前,数百名家长皱着眉、攥紧拳头,有的目光始终锁定考场大门,有的一个劲儿看手机上的时间,他们似乎比考生还紧张。

  在北京、广州和深圳,送考家长中还有一群人格外亮眼,那就是身着各色旗袍的家长。清华附中王同学的妈妈笑言:“好多年没穿旗袍了,这次特意挑选了一件绿格子的清新款旗袍,希望孩子高考首战能够‘旗开得胜’”。

  在广州市广雅中学高考考点门外,一名身穿绘有粉色鲜花旗袍的家长亦表示,穿旗袍接送孩子去高考,是为了祝愿孩子在高考中“旗开得胜”,这在广州已经成为一个持续多年的传统。在深圳实验中学考场,十余名考生母亲亦集体着旗袍,希望为子女带来好彩头。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