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新华侨报:华人产妇在日本医院剖腹产遭拒的背后

2015年08月20日 15:3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月20日电 近日日本新华侨报发表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产妇在日本生产的经过,日本医生坚持“以自然生产为本”的生育方式,不到必要时刻不进行“剖腹产”手术。文章对比了许多中国医院依赖的“剖腹产”方式,思考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文化现象。

  文章摘编如下:

  阅网得知,中国江苏省一些妇幼保健院正在与麻醉科通力合作,为广大“准妈妈”提供全天候24小时“无痛分娩”服务。应该说,这种服务分娩镇痛,力图减少“准妈妈”们的恐惧和痛苦,使其用心积攒体力而完成分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与此同时,笔者想起在日本担任医疗翻译的一件往事。

  那位产妇是日本九州大学生物学博士课程的公费留学生,从授课到论文她都使用英文对应。不会日语的她,此刻无法顺利地与助产士及护士进行沟通。我作为医疗翻译,和她一起经历了48小时的生产过程,第一次体会到日本的“以自然生产为本”的生育方式。

  那年,她已经31岁。凌晨两点阵痛开始,前来陪同她的丈夫以及从国内赶来的她的母亲,也在医院开始了漫长焦虑的生育准备。不妙,因为婴儿头部过大,导致阵痛超过28小时后依然无法进产房。产妇疼痛难忍,她的母亲心疼万分,要求医生给其做剖腹产(日语称为“帝王切开”)。我把她们的要求翻译后,得来的却是护士坚定但温和的拒绝。护士拿来一张说明书向我们解释:按照日本医院的规定,只有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突发危险等)产妇才可以申请剖腹产,否则只能坚持自然分娩。

  这让产妇非常无奈,也让她从国内来的母亲难以理解,甚至开始感到愤怒。“在国内,早就可以选择了!都疼成这样了, 为何不让剖!”产妇的母亲非常不满地嘟囔着。此前,笔者也曾听说过日本推荐自然分娩,但没有想到会如此坚持,并且还有书面详细而硬性的规定。

  大约30小时的阵痛后,这位产妇终于被推进产房。谁料,经过几个小时自然分娩的努力,特别是做了五次牵引后仍然无效,最后确认“难产”,不得不请外院的医生前来做剖腹产手术。这个期间,医疗翻译的工作可以说进入到“攻坚阶段”,要把“难产”的理由翻译清楚,要把“剖腹产”危险性也翻译清楚。签字之后,产妇上了手术台。

  日本医院手术台边不允许也不需要翻译。此时,笔者才退出产房。向产妇的母亲、丈夫解释了大概情况后,产妇的母亲叹口气说:“唉,早知道这样,开始为什么不给做剖腹手术呢?为什么非要我女儿遭那么久的罪?”

  或许,这就是当代中日生育文化的不同。日本一位老教授告诉笔者:“我们日本人更在意的,是生产过程中,母亲与孩子一起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日后母子的感情,至关重要。” 一位医生则告诉我:“一些产妇在做了剖腹产手术后,导致‘剖腹产抑郁症’,她认为自己没有做出原来所期待的努力。这样,手术过后,心情沮丧,甚至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也有人说,日本当代生育文化中仍然坚守一种“痛”的过程与感受,他们认为产妇之“痛”来其自然,而自然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犹如成年女性每月的“大姨妈”一样,不能因其痛而吃药拒绝它。

  自然与痛,生育与痛,母性与痛……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坦率地说,笔者也说不清楚。但是,笔者亲眼目睹,日本医院在坚守着这种“痛”。有数据表明,中国一些地区医院剖腹产的比率达到70%-80%,远远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医院的剖腹产率,也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5%的剖腹产率警戒线。更为奇特的是,在中国,用医学手段剖腹产,渐渐被有些人当成一种身份的标志。

  日本医院严格而强制性的“自然分娩”与中国医院过多心理依赖“剖腹产”的做法,究竟谁是谁非,不是这篇文章可以给出答案的。至少,它是一个值得关注、思考的生育文化现象。(姜梦)

【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