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华文传媒论坛带我们回家

2016年09月19日 15:3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美国《华夏时报》社长 于建一

2006年1月,作者(左二)在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结业
2006年1月,作者(左二)在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结业

  2005年9月,我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应邀做了大会发言。在美国留学和生活了18年后,我开始每年回国学习考察,了解改革开放后故国的巨大变化。参加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让我领略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感受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热潮,体验了百姓生活的变迁。

  2007年,我赴成都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抗战期间,中国沿海的工业和大学迁入四川,这里成为了中国的大后方,同时也成为日机轰炸的目标。300万官兵出川抗战,为抗日救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论坛结束后,我们与中新社合作报道四川的经济发展。

  今年6月,休斯敦市长特纳(Sylvester Turner)举办媒体交流会,表示将于2017年访问中国大陆。我将四川成都市旅游局和中新社四川分社所著的《川越食空》(A Journey of Sichuan Cuisine)转赠给特纳市长,请市长去四川感受当地民风,品尝地域美食,考察四川的经济发展为中美两国贸易带来的合作契机。

  2009年,我和丈夫陆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我的两幅摄影作品获得论坛的新闻优秀奖。大会后随团考察江苏等地。返回休斯敦后,儿子看我们在上海的照片时,说了句不着边的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将来我不能陪伴你们,只能从经济上尽孝。”儿子毕业后受聘于美国IBM研究中心,两年升迁突破了美国的“玻璃天花板”。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祖辈的期望让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来到中国。

  2011年,我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后考察山东。在济南的接待晚宴上我对山东省侨办副主任孙西忠说,我的祖籍是聊城堂邑县,父亲13岁离开老家,1987年春天我到美国留学,再没听到过老家的消息。

  我从妹妹处得知,堂哥还在聊城。因为考察很紧张,我几乎忘了寻亲的事。然而,在我去青岛机场的路上,手机响了,传来聊城市外侨办李科长的声音,“找到于德华了,已经从医院退休了。电话是他女儿接的,她在青岛读双语研究生,正在家休假呢。”

  回到北京后,接到堂哥的电话,听到了久远的熟悉的乡音。十月初,我和弟弟妹妹带着父母的遗照,首次踏上了回乡的路。

  老家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著称。市区围着大于西湖面积的东昌湖而建,湖水中央是一座四方的古城;经历了岁月变迁的山陕会馆依然壮观。这里诞生了《水浒》、《老残游记》、《金瓶梅》、《聊斋》中国名著,厚重的民族文化、众多熟悉的历史人物让我震撼。我顿悟,不管走多远,不管学了什么专业,冥冥之中先人引领我在海外传承华夏文化。

  1997年秋,父母来休斯敦看望我们。已经患病的父亲说,老家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行乞办学的武训,一个是援藏爱民的孔繁森。回国前父亲嘱咐我:办一份简体字报,写一本海外华人奋斗的书,有条件时为家乡做点事。半年后,父亲去世。

  2012年我先后被聊城市外侨办和威海市外侨办聘为海外顾问,经常在报纸和网站上宣传两座城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2013年,我参加了青岛市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坛后,应聊城市外侨办之邀,组织11家大多来自美国的媒体负责人访问聊城。

  2015年,我参加了贵阳市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贵州文化资源丰富,有“文化千岛”的美誉,被称为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

  今年4月休斯敦举办第49届电影节,贵州参赛的电影《侗族大歌》让美国观众和评委们耳目一新,获得评委会大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在报纸、网站及合作媒体凤凰卫视与中国女性周刊上以文字、图片、视频全方位宣传报道,还帮助贵州民族大学新闻学院与休斯敦大学建立联系,为两校的学术与教育交流铺路。

2016年4月,作者(中)与“侗族大歌”剧组在休斯敦第49届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2016年4月,作者(中)与“侗族大歌”剧组在休斯敦第49届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光阴似箭,弹指近二十年。当年负笈远渡重洋寻梦的学子,在海外传媒的舞台穿上了红舞鞋。参加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活动让我结识了众多有识之士和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句话说得好:喷泉所以美丽是因为有了压力;瀑布所以壮观是因为没有退路;水滴可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海外媒体人共同为宣传中华文化架桥、为祖籍国和家乡的建设出力。我们见证和参与了华人社区的发展,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感谢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带我们回家,助我们寻梦。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