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行走”让我满载而归

2016年10月09日 17:2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加拿大红枫林传媒董事长 谷剑云

  2015年8月,是我第一次参加世界华文媒体论坛。这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国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对中国大陆开放移民政策,我带着仅3岁的女儿,两手空空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加拿大,开始了在异国他乡艰苦的“洋插队”生活。后因为家庭、工作、生孩子、开公司等各种原因,在接到世界华文媒体论坛邀请函前,我仅回国两次。

作者(左)与<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江西分社记者
作者(左)与中新社江西分社记者

  2015年8月15日至21日,中新社组织的“行走中国•世界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从南昌出发,先后去丰城、余干、龙虎山、三清山、婺源、景德镇、九江、庐山西海,再回到南昌,总行程一千多公里。

  这一路走来,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红土地。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现在依然不是很富足。如何尽快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在大力开发资源的情况下保证绿色生态?作为华文媒体,能够帮助江西人民做些什么?因为这些思考,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丝丝的牵挂。

“2015行走中国”江西丰城媒体见面会
“2015行走中国”江西丰城媒体见面会

  8天来,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带领全体分社成员不辞辛劳,忙上忙下,无论是食宿还是旅途当中,对我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我们坐在大巴上,中新社江西分社的同仁们还为我们唱歌,讲典故,讲笑话,一路上逗我们开心。有一天我头痛的老毛病犯了,跟车的医务人员随即跑上跑下,为我倒水拿药。

  8天来,白天跑得再累,回到宾馆,我都强忍着生物钟的反应(因加拿大和中国是12小时时差,正好是黑白颠倒),把白天的采访写下来。8天结束,我写了十篇专题报道,最后以一篇《一次江西行 一生江西情》结尾。

  这8天里,我与中新社江西分社的同仁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据了解,在2013年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期间,柳俊武社长的母亲过世了,他白天坚持工作,晚上为母亲哭泣,直到他带领36家海外媒体圆满完成了采风活动后,才回家为母亲办理后事。在中国记协网的“人物故事”里,有一篇是关于柳俊武担任中新社第一任西藏分社社长的文章,看完后,从心底不由产生敬意。

  从此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2015年8月到2016年9月,先后参加了中新社举办的贵州、重庆、四川的“行走中国”活动,加上采访全国“两会”,一年来,我共回国4次。总的来说,有几大收获:

  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2015年8月,在贵州举办了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恰逢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

  论坛期间,我听了很多媒体大咖的高端讲座,也和媒体同行就目前主流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媒体战略,如何以网站+移动媒体+社交媒体覆盖不同地域受众人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受到很大的启发,收获颇丰。

  良师益友 莫逆之交

  通过行走中国,我认识了一群有情有义、执着于新闻事业的中新人,他们中有的成了我的莫逆之交,有的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年轻的中新社加拿大分社社长徐长安让我印象深刻。半年多前,一位来多伦多探亲的中国老人走失了,虽然家属已经报了警,但多伦多华文媒体的朋友们依然通过微信转发着“寻人启示”。夜里11点多,徐长安在群里说:“睡不着,我还是开车去老人最后走失的地点找找看吧”。群里有人回应:“长安,注意安全啊,有什么消息及时通知我们”。这件事情,结果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徐长安当时的举动,令我非常感动。

  中新社副总编辑夏春平是个大孝子,每逢节假日,他一定会从北京回武汉陪父母。他是我的一面镜子,不仅在业务上帮助我,在行为处事上,也是我的导师。父母越来越老了,今后我无论如何要多回来看看。

  中新社重庆分社社长李安江的一篇《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可以作为新闻媒体人的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在那种危难时刻,是完成采访任务还是救人?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用人性、用社会伦理道德书写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说起如何写好新闻这个话题,前不久,中新社副总编辑刘小青给我看了一篇《致当下 更致未来》的文章,让我看后不得不服。一篇关于G20峰会的文章,写得如诗如画,如此有意境,是要学习的榜样。

  前几天,我在柳俊武社长的朋友圈里发现了一篇《在戈壁的世界优雅的活着》的文章,打开仔细看后,我留了言:“刚刚用心看完,写的真好,情深意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且您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代人有着深深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都溢于言表。此文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看完此文,不仅对苏戈老前辈们顶礼膜拜,对柳社也不由更加敬佩了,要好好向您学习”。

  和中新社人在一起,我总被朝气蓬勃,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感染着。

作者参加“行走中国•重庆行”
作者参加“行走中国•重庆行”

  收获友谊 强强联手

  2015年8月,我第一次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人头条》黄其旺董事长找我谈合作事宜。2016年7月,《红枫林》与《华人头条》携手合作,整合双方传播力量,打造华文新媒体平台。

  参加“行走中国”活动,我还结交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华文媒体朋友,我们不仅仅是在行走过程中有说有笑,在媒体传播力量上,更是默契地达成了“统一战线”。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行走中国”活动让我们这些远离祖国的游子能够经常回中国看看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只有了解中国,才能客观讲好中国故事。中新社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人聚集在一起,办培训,办讲座,办论坛,帮助我们提升新闻专业素质,给我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我衷心感谢国侨办,感谢中新社,并真心希望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行走中国”能够长久举办下去。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