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我与中新社的情与缘

2016年10月14日 17:4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 龙丽华

  得知“家园”的征文信息,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从1998年进入东京华文报圈算起,一晃十八个春秋过去。有幸参加过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多次“行走中国”活动,它让我既饱览了祖国秀美壮阔的大好河山,领略了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又为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积累了详实丰富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谓一举多得。

  回想起来,与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行走中国”有关的人和事,足以装满N箩筐。采撷几朵花絮,与大家分享。

  2005年盛夏时节,赴武汉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三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华媒同行交流切磋,好不热闹。论坛结束后,分几路考察采风。得知被分在三峡神农架线,我欣喜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海滨城市,旅居日本多年也离海很近。尽管每年都回国几次,但行程总是匆忙,无暇走近心驰神往的长江,一睹其迷人风采。在三峡工程竣工之前去一趟三峡,成了魂牵梦绕的期盼。

  在宜昌登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三峡之旅拉开了序幕。我进船舱圃一放下行李,便雀跃着奔到甲板,闭上双目,任凭江风轻柔地抚摸双颊,冥想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睁开眼睛,望着滔滔不绝的长江水,眼神近乎贪婪。岸边的一草一木摇曳着身姿颔首致意,175米蓄水线的标记随着涌浪跳着欢快的舞蹈,风光旖旎的西陵峡美不胜收……

海外华文媒体采风团相聚宜昌
海外华文媒体采风团相聚宜昌

  五天四夜的旅程,惬意悠然中夹杂着些许乏味单调。过三峡五级船闸时,须等船闸内塞满大小船只后才关闭闸门,然后随着水涨船高翻越三峡大坝。长达四、五个小时的等待令人烦闷,索性到甲板上吹风。周围船上的风景尽收眼底,左侧的客轮上,人们推杯换盏,欢歌笑语冲出敞开的舷窗,在江面上弹拨出一朵朵欢乐的浪花儿。右侧的货船上,升起袅袅炊烟,三五人聚在船尾,赤裸着上身摆龙门阵,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依稀记得游船在三斗坪码头停靠,上岸参观三峡人家。来自匈牙利的帅哥一展歌喉与土家妹子对歌的场面甚是精彩,博得掌声阵阵。

  2016年9月,随“行走中国・ 海外华媒湖北行”三进湖北,毫无疑问,三峡大坝是必去之地。记得2008年登三峡大坝时,坝顶上各种重型机械设备林立,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三峡工程正进入紧张有序的收尾阶段。时隔八年再来,三峡工程早已“收官”,并以完美的形象呈现于世,令此行成了名副其实的“见证之旅”。

  江畔,高楼群拔地而起,黛瓦粉墙的民居接着地气,山峦叠翠中的屈原故里隐约可见。望着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往事历历在目。记得第一次来三峡时,和小导游在甲板上聊天。她说,“没有三峡大坝就没有我们家的幸福生活,三峡库区的搬迁让移民住上了新房子,也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命运,我是受惠者之一”……尽管不知她现在是否还在导游第一线工作,但我想她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她还告诉我,现在船过三峡南北双线五级船闸,可用“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来形容,眼下电梯还没建好,小船也得爬楼梯。

  11年后,2016年9月18日(到达三峡的前一天),随着“长江三峡9号”游轮通过三峡升船机从大坝上游到达下游,三峡工程的“收官之作”、世界最大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宣告进入试通航。与“爬楼梯”耗时三四个小时相比,“坐电梯”完成“翻坝”全程只需四十分钟至一小时。目睹傲然矗立在大坝一隅的三峡升船机,怎能不感谢幸运之神对我的垂青。

作者(右一)参观武汉侨梦苑
作者(右一)参观武汉侨梦苑

  侨居海外的二十多年间,我只在国内过了一次中秋节,第二次有幸在武汉过,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安排。中新社中新社湖北分社的领导不仅让酒店送来月饼和水果,还精心安排了乘船赏月。皓月当空,江风习习,霓虹闪烁,美景真情,浪漫梦幻,令来自十九个国家的二十多位媒体同行如醉如痴。美国倍可亲网的徐光老师说在船上与一位女孩萍水相逢。女孩自称从沈阳到武汉进修,飞行途中一位空哥爱上了她。她不知所措,借中秋之夜出来散心。女孩的爱情故事,把徐老师给听傻了。谁说不是呢,武汉是一个因缘生情的浪漫之地。

  如果说湖北之行是人文历史和浪漫情怀兼收并蓄,那2016年9月的“行走中国 ・海外华媒青海行”则可用恢宏大气、刚柔并济来形容。七天时间里,采风团一行从西宁出发,经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共和,再回到西宁,车行2700多公里,还不算从西宁到德令哈搭飞机的距离。

  在德令哈一下飞机便遇上柴达木盆地多年不遇的滂沱大雨,中新社青海分社的老师们四处采购雨伞分发给团员们。捕捉他们辛苦忙碌的身影时,发现了“新大陆”,除了中新社青海分社胡社长,还有一位身材挺拔、洒脱成熟的帅哥。悄悄地请教团友后得知,他是青海分社总编室赵凛松老师。在海拔3300米的柏树山,风雨交加,寒气逼人,大家围着火炉依然瑟瑟发抖时,赵凛松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众人一片欢呼。稀里呼噜地喝下去,暖心暖肺的无法形容。在察尔汗盐湖、都兰花海草原、光伏发电中心、柴达木电商绿洲、克鲁克湖……每到一地,只要见到那件标志性的蓝绿色冲锋衣,听到他磁性浑厚的声音,看到他阳光灿烂的笑容,一切就“妥了”。“前线总指挥”非赵凛松莫属。

  记得那天清晨从格尔木出发,沿着“天路”直奔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赵凛松告诉大家,每前进一公里意味着海拔上升10米,氧气会越来越稀薄。睡觉易造成大脑供氧不足从而引发高原反应,非常危险,无论如何,谁都不能睡觉。然而,茫茫戈壁滩上行车,单调枯燥,大家渐入打盹儿状态。赵凛松老师当即客串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传奇经历,给大家醒脑提神。作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他曾多次跟随保护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跟踪采访抓捕持枪盗杀藏羚羊的盗猎者,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赵凛松老师的婚礼是在昆仑山口举行的……”青海分社美女记者不动声色的爆料令车内温度爆表,大家七嘴八舌地嚷着听故事。赵凛松风趣地说自己遭遇骗婚,以为组织派他去昆仑山口采访,到了之后才知是组织为他精心安排的婚礼,连爱人都被蒙在鼓里。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可可西里志愿者昆仑山口举行婚礼的消息被国内190多家媒体转发,产生的轰动效应让赵凛松招架不住,很多朋友埋怨他结婚也不通知一声,赵凛松大喊冤枉。五个多小时后,大家毫无高原反应地抵达昆仑山口,纷纷向赵凛松表示感谢。“回格尔木的路上,你们睡到天荒地老我都不管。”赵凛松风趣地说。

“行走中国”采访团在昆仑山玉珠峰下
“行走中国”采访团在昆仑山玉珠峰下

  团里暖男提包拿衣服拎帽子,贴心周到的服务,备受女士们称赞。几位专业摄影师高超精湛的摄技,令女士们在镜头前美翻了天。团友们风趣地说,高端摄影师遇上美女模特儿,大片层出不穷,出写真集肯定畅销。在塔尔寺参观时,我不小心把镜头盖搞丢了。眼见游人如织,天气炎热,便无心去寻。“回东京后赶紧去专卖店配一枚镜头盖。”我坐在回酒店的车里,边掏出软布把镜头裹好,边沮丧地想着对策。“嘭”地一声,微信窗口里弹出一位帅哥手端镜头盖的画面。“有没有丢镜头盖?”定睛细看,发信人是随团报道的央视网武哥,坐在另一辆车里。“丢了!”“这款微单反相机只有你和杨老师有,刚确认过,他没丢,一定是你的。下车后给你。”

  捧着失而复得的镜头盖,我再三道谢。青海行的小伙伴们,简直了,找不出不爱你们的理由。

  因篇幅所限,太多的美好回忆无法一一触及。在未来行走的路上,惜缘和感恩,一如既往,更珍惜每一次的重逢。

  说句真心话,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说句私心话,思慕湖北之心,与日俱增。这已成为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没齿难忘。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