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华文传媒论坛让我心弦震荡

2016年10月25日 17:0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美国海外电视网总编辑 莫利人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进行了8届,我出席了6届。每一届论坛都让我醒悟到中国在巨变,处处现代化,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对于中国各地能日新月异地向前、欣欣向荣地建设,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美好,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出国多年,我一直注视中国的动态,但我只是一个井底之蛙,总认为国外比国内好。自2005年起,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让我重返好多故地,使我能更客观地了解和观察中国。在面对很多惊异的现况之后,我已不愿活在过去的执著中。感谢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让我的心弦不断震荡。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经常由纽约到大陆看“世道”,去了很多省市乃至西藏、新疆及许多无人有兴趣光顾的偏乡僻壤。我写过很多涉及政治、体制、工农业、民间社会实况的文章,这些图文并茂,甚至长篇连载的报道,成了港台和美欧不少人士看中国大陆的窗口。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莫虎、李昌钰等带了一个著名华裔代表团到北京祝贺,当时外交部一位官员还问:“莫利人来了没有?每当我们查阅海外一些报刊,总先找一下她怎么批判我们”。

  我报道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我是否该愧疚与自责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和西方现代化还有极大差距,我在中国搭飞机碰到很多麻烦。当时国内未用电脑操作,机票上旅客的姓名、航班、起飞日期等都是用手写的。世界民航组织统计,400个中国人中只有1个中国人要机票。而实际很多机票是虚耗的,飞机起飞时,座位是空的。1987年,国务院主管民航工作的国务委员邹家华给民航局长胡逸州下了条子:“市面上买不到机票,机上座位又白白地空置,这个应该组织解决好”。此后,我到中国搭机的情况才有所改观。直到90年代之后,中国民航逐渐和国际接轨,我才消停了对有关方面的无奈指责。

  记得1985年我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昆明,翠湖饭店是昆明的高级宾馆之一,外观洁白,但里边的陈设,尤其是冲洗间实在难以恭维。我在翠湖饭店租了房,扔下行李后,即请计程车司机带我去看市容,并品尝一下云南的“过桥米线”。昆明地处中国南疆高原,当司机带我环绕了整个春城后,我没见到什么“飞花”。那时昆明市的马路非常狭小,污染较严重。

  由昆明去西双版纳每周有两班飞机,但很多人进去了出不来,不是气候反常,就是买不到回程票。我只得花400美元,雇一辆苏制“伏尔加”及司机,他是位退伍的解放军工程兵,路上来回4天4夜,沿途需经过呈贡、晋宁、昆阳、玉溪、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景洪,甚至可以去勐海和接近缅甸边境的打洛。这条昆洛公路属战备公路,是50年代末在马帮行走的道上修成的。公路极其曲折和陡峭,汽车跑了没多久,司机就叹不迭声地说:“坍方得如此厉害,又是泥石流,弯道又如此多,太险!太险!”

  第2天,沿线所见是老掉牙的破旧茅屋,田野上驾着老牛犁地、顶着烈日插秧的各族农人,一幕幕贫困落后、与世隔绝的景象!然而,当汽车开到一个个小集镇时,倒有不少修补轮胎的小铺和一家挨一家的个体小饭馆、小杂货店,小铺门口往往都有一个漂亮的厕所,以便行人方便完可去饭馆吃饭或买包香烟和肥皂之类。这真是拉生意的绝好一招。相隔不远,就是当地政府建的公厕,则污秽不堪。

  晚上汽车开到墨江县,在墨江宾馆住宿,这是该县一流的宾馆,但没有自来水设备,每天只从宾馆院子里抽水两次,每个客人到达时得在房里自行蓄水。水对他们来说非常金贵,因而客房内的床单不予更换,马桶、洗澡缸的脏臭是没有理由不将就的。

  2天一夜后,西双版纳到了,我们住进版纳宾馆,高达100元一晚的房间,竟有老鼠和壁虎等大小虫子伴着过夜。我离开西双版纳时,当地一位干部老杨来送行时说,希望我能用笔多写一些云南边境的“天方夜谭”,让外界发现这个被忽略的角落。

  因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缘故,我有机会在近年又去了云南,并自己再次去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曾被认为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被世界公认的热带雨林。如今这里已经和我想象的大不一样了!房地产公司在这里造房子,从单身公寓到独栋别墅,酒店也是一家挨一家。万达还提供了希尔顿逸林和皇冠假日两个国际品牌,据说还要建造“国际度假区”,包括主题乐园、酒店、公寓、购物中心……

  记得1986年我由广州飞贵阳,飞机误点5个多小时,由机场去贵阳市中心,当时贵州饭店离机场才17公里,但这段路程要开2个多小时。这条贵溪路,整整修了2年,但至少得花3年才能修好。当时90%的贵阳市民用煤饼为燃料,贵阳市民只要花两三斤买米的钱就能买上100斤煤饼。随意将煤灰和垃圾倒在大街上成习惯,再加上经常下酸雨,由内地搬迁来贵阳的工厂多,空气污染严重。贵州是西南腹地,曾经是夜郎国,是充军、流放之地,明代大儒王阳明因贬官,在贵州很多地方停留。贵州有过多次移民潮,1986年,贵阳有150万人口,却有37家舞厅,每家天天满座。在贵阳呆上几天,就会发现,大街小巷一片麻将声,高朋满座的馆子里一片牢骚声。

  肠旺面是贵阳极享盛名的风味小吃。光绪初年,贵阳有位姓苏的生意人首创了这一美味,被世人称为“苏肠旺”,到了民国年间,肠旺面店遍布贵阳九门四阁,为数不少的贵阳人,清晨以肠旺面为早餐,晚间用肠旺面作夜宵,排队费时不觉烦,常年吃不生厌,很多来贵阳的游客,“不吃3碗不过岗”。当贵阳友人从一家非常简陋、据说又是贵阳市做得最好吃的小铺子里给我买来一碗肠旺面,我和其他食客一样,蹲在大街上吃起来。

2015年,作者参加在贵阳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2015年,作者参加在贵阳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贵阳人非常“好吃”,懂得“吃好的”,因此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015年8月在贵阳举行时,参会者吃到的菜肴色香味俱佳。我到过贵阳好多次,如今贵阳的旧貌完全洗尽。处处高楼林立,活力四射。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城市里,蕴藏着许多设计之美、时尚之美、文化之美的建筑,它们或独具特色、或功能前卫、或标新立异。近几年,贵阳集中出现了一批服务市民的公众设施,这些承担了服务市民功能的建筑,不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从内部软件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对贵阳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贵阳这个城市已非常洋派,街上看不到垃圾了,更不用蹲在街上吃肠旺面了。

  1988年我受邀到广西龙胜县采访,时任龙胜县督导和县长的戴璘曾毫无顾忌地对我说:“人口四千万的广西,有600万人没解决温饱问题,龙胜县离桂林100公里,人口16万2601人,其中5万人吃不饱,全县平均收入是100-200元,而最起码的生活所需是200元。也许到1995年,我县才能解决吃饭问题”。为什么呢?戴璘说:“龙胜县日照短,年日照才一千一百多小时,庄稼病虫害多。龙胜县的梯田自明代起就开垦了,除了种田外,该地有滑石、铅锌、石棉、黄金等矿藏。龙胜的滑石矿储量占大陆总量的三分之一,滑石矿销美国、日本、泰国,由国家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统管。”

1988年广西侨办主任带作者在龙胜访问乡民
1988年广西侨办主任带作者在龙胜访问乡民

  采访后,我在海外报刊上为龙胜呐喊,希望有关当局重视龙胜这样的穷地方,由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龙胜,早该让他们吃好穿好。2000年之后,这个自明代起就开垦的梯田成了旅游的热点。由于梯田呈现出惊心动魄的人文景观,国家给予雄厚的资金支持。有文件规定;凡是旅游扶贫重点村,年经营旅游收入如不能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旅游收入不能达到万元以上,国家除给予补足还给予融资。龙胜县有50个村属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看来龙胜人能吃饱的问题应该解决了!

  古渝州简称渝,渝即重庆,重庆素有雾都之称,自民国以来,它一直是西南重镇。1987年我来重庆时,参观过红岩村13号,听过周恩来长期驻扎于此的介绍,去过曾家岩50号,看过周恩来处理党务的一些实物,参观过当年蒋介石的官邸。

  1991年我到重庆的当日,《重庆日报》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解放“麻伍”中的童子军》,“麻伍”即麻将队伍的简称,当时十亿人民八亿“麻”,还有两亿“小麻哥”。看到这则新闻,我就作了一项调查:当地一所小学五年级148名学生有76名会打麻将,初二有232名学生,上过牌桌打麻将的有145人。当时大人天天搓,孩子心痒痒,麻将对儿童如同鸦片,很多学生不但学习成绩下降,有的赌输了就去偷窃扒拿。历来重庆有“三绝”:缆车、火锅、山城夜景,当时的缆车非常老旧,在缆车上观看,周围多数的房屋街道较残破。

1984年作者在重庆采访
1984年作者在重庆采访

  重庆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95%的大中型企业从1988年开始实行承包经理制或厂长负责制,但后来很多厂家无法实行自负盈亏,等着转行或宣布破产。整个城市经常停电,原本经济走势非常不妙,但仍有很多盲流到此。

  2011年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重庆举行,我看到了一个新重庆。不管是南岸、渝中,还是九龙坡、江北,昔日背街的破旧老街,如今都焕然一新,不仅新栽了相当数量的大树,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经过整修。这些经过整修的街道都是青砖灰瓦,绿树成荫,古香古色。重庆江北嘴解放碑的环球金融中心和洪崖洞及其周边建筑群非常壮观。重庆主城区都有一条以上的大型步行街,南岸区的沃尔玛超市、北城天街步行街、南坪万达广场都空前的繁荣。

2011年,作者在重庆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2011年,作者在重庆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我是上海人,去上海采访多次。记得1988年我在上海采访,回到海外曾评论大陆应增加新闻透明度,以体现改革进展度势头。现在我觉得,当年我小看大陆改革的步伐了!如今我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微信,从这些微信中就能感到,政府没那么多规矩了,大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束缚。而好多国内及国际新闻已由国内抢先发布,在与西方主流媒体争夺话语权方面,已大有进展。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