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探访千年“世遗”花山岩画 点赞文化传承

中新网广西宁明3月29日电 (黄令妍)“花山山高立壁岩,骆越岩画吾祖先,几千年来不褪色,历尽沧桑似先颜。”29日,广西壮族山歌手临峭壁之下的悠扬曲调,令到访的海外华文媒体高层、编辑记者们赞叹。
当天,2018行走中国“新时代 新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广西”活动一行30余人,探访世界遗产地——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景观。
“花山”在壮语中即有画的山。花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图像记录了古骆越人祭祀、战争、舞蹈等场面,反映了古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从中可以窥探中国壮族和东南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花山岩画色彩鲜艳,风格粗犷,造型古朴,极富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花山岩画是壮族最有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历史物证,保护岩画就是保住了壮族历史的根源。”已对花山岩画进行了数十年研究的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告诉中新网记者,当地壮族居民对岩画图案怀有敬畏,村规民约使得这里的景观保存较为完整,且村民唱的山歌,很多内容仍与花山岩画有关。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执行编辑陈华之近距离观看了岩壁上颇具神秘色彩的图案后感慨,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在历史记载中已经消失,而壮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保留有这样可考证的记录,非常了不起。“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资产,我们需要保留最原汁原味的东西。”陈华之说。
2016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当地官方加大对花山岩画的开发保护,除实体景观的保护,亦通过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方式,力图使花山文化开枝散叶。
朱秋平介绍,壮族歌圩、抢花炮、划竹排等传统民俗活动,在花山一带的壮族村落中时有上演,“推广山歌进校园”等活动也已发起。加之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更多年轻人返乡加入了文化传承的队伍。
菲律宾《联合日报》总编辑董拔萃说,如果把传统都丢了,花山岩画就少了根和魂。通过“非遗”传承的方式,少数民族文化一定能焕发新的生机。他还表示,将向海外华人传播广西秀美河山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