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贵州赤水 争做“赤水人”

2018年10月23日 15: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参观竹编工艺。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参观竹编工艺。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中新网贵州赤水10月23日电 (冷桂玉 袁超)金秋十月的丹青赤水,满目依旧绿水青山,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真是一步一个景,让人目不暇接!”“赤水的美食让人流连。”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瀑布景区,夏威夷中文电视台副台长王贝拉和来自其他11个国家的近20位华文媒体代表,都连连称赞此行“真是来对了!”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体验油纸伞制作。<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贺俊怡 摄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体验油纸伞制作。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201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媒体高层“行走中国”——世界眼中的贵州大型采访活动期间,采访团一行走进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市是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的贫困县,以山地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赤水大瀑布拍照留念。<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贺俊怡 摄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赤水大瀑布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行驶在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上,修葺一新的人行步道、自行车行驶专用道,让来黔的华文媒体代表连连称赞,总长160多公里的道路,每隔1至2公里有一个休息驿站,无论骑行、还是徒步,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都想下去走走。”美国《神州时报》总编辑李弘毅这样说。一路上他手中的相机、手机不停交换拍摄。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景区参观。<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贺俊怡 摄
图为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景区参观。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2015年参加过在贵州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的李弘毅,是第二次到访贵州,这三年的变化让他十分激动,漫步赤水中的河畔,望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他开心地鼓动身边其他华文媒体同行:“干脆买间房子,在这里生活。”

  赤水旅游资源禀赋丰富,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同时是国家级地质公园 ,有全国惟一以区域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风景名胜区”,是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赤水两个国家森林公园,正是这样,赤水成为贵州省惟一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的城市。其境内的赤水大瀑布是中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

图为采访团在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景区合影留念。<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贺俊怡 摄
图为采访团在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景区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贺俊怡 摄

  赤水市境内竹林面积132.8万亩,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82.85%,景区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被誉为“天然氧吧”。以围绕竹产品加工的“熊猫宴”让来贵州的华文媒体代表赞不绝口。“美食抓住了我们的胃、洗了我们的肺。”代表纷纷“声讨”赤水市委宣传部长王兰,“我们想做个赤水人。”

  赤水市环保局副局长王存益向记者介绍,“在景区建有空气质量监测站,24小时对景区环境质量检测;加大治理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治理;加强环境执法,实行上下游联动机制,实行交叉执法监督。”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赤水市黎明村人夏国礼此前一直沿海务工。前几年,看准了家乡旅游产业发展的“商机”返乡创业,在赤水大瀑布景区附近开起了乡村客栈,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随着赤水市旅游发展的持续井喷,越来越多的人开起了农家乐、家庭民宿,走上了致富路。

  近些年,赤水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力打造全景赤水,推动全域旅游,努力推进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数据显示,2017年赤水市旅游人数163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5.17亿元(人民币,下同),旅游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此外,赤水市还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将“大数据”成果广泛应用于涉旅行业,全面建成景区和中心城区“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全市涉旅行业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让游客进入赤水就享受到便捷化、智能化、协同化、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赤水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只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凭借“山地公园省”的独特生态优势,着力改善交通,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中国天眼、黄果树大瀑布等一张张旅游名片逐渐走向国际。2017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7.44亿人次、7116.81亿元。(完)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