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史上最热“海归潮” 多管齐下破解就业难
视频:上海开通“海归职通车”“专业搭桥”海归人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侨网4月24日电 中国迎史上最热“海归潮” 多管齐下破解就业难
作者 金嘉龙
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显示,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98万人,人数较2013年增长11.09%;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6.48万人,人数较2013年增长3.20%。2014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超过70%的在外留学人员表示学成以后要回国。伴随着出国留学的“大众化”和“低龄化”,中国迎来了史上最热“海归潮”。
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留学潮”,对中国近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史上最热“海归潮”来临的同时,海归就业竞争力贬值、留学背景被弱化以及就业难等消息不绝于耳,甚至海归被划归为特殊人群。海归为何就业难?在海归回流的形势下,海归就业面临着哪些契机?海归如何在就业中不处于被动?
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 海归就业频遇难题
“很多留学生不清楚国内的就业形势,到哪里去找招聘机构,有什么公开的信息渠道,招聘的时间段等等。”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毕业的Lucy刚回国求职,便遇到了信息障碍以及学位认证低效的问题,而这也是海归普遍的遭遇。
“反映比较突出的是教育部学位认证需等待3个月以上。”日前,旅美18年的东华大学特聘教授邱夷平在上海呼吁,应尽快改进对留学回国人员国外学位(历)认证工作,化繁为简。据了解,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办理从提交申请到办理成功,整个过程一般需要2、3个月。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表示,学位未得到认证,其他手续无法办齐,用人单位只能以临时人员的身份聘用海归,导致他们不能享受医保和社保,造成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同样,海归在岗位对接、档案管理、毕业派遣、安置落户、公平就业、创业支持、入境通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也成为就业的阻碍。
“我觉得现在国内缺少一个面向留学生的信息平台”。去年10月回国的张晨到今年才办理完学历认证,因为英国与国内的毕业日期不同,她几次错过了校招。“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为什么国内企业招聘还不用网络?”刘韬表示,在美国找工作时,往往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就能完成笔试和面试,并不需要求职者亲自前往,但国内许多企业采取的还是传统招聘模式。
面向留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使海归获取就业讯息不畅;而传统的招聘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死板低效,海归盲目就业或错失就业机会则不在话下。“政府应敦促企业招聘时扩大视野,并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平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